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和钩椎关节增生等导致神经根受压而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域疼痛、麻木、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疾病。对于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应手术治疗。目前,优德app下载西固院区骨科团队已成功开展Delta大通道内镜辅助下颈椎后路Key-hole微创手术,该手术的圆满成功,标志着西固院区骨科团队脊柱微创技术水平迈上新高度,与传统的颈椎手术相比,该技术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术后用药需求减少,保证了颈椎的活动功能,为颈椎病患者提供了更微创、恢复更快的全新治疗选择。
一、脊柱微创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成熟和普及,颈椎后路Keyhole技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最佳微创手术方式,与传统的前或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或单纯的减压技术相比,Keyhole技术具有如下优势:
1.创伤极小,恢复更快。对软组织损伤小,切口一般1—1.5cm(AUSS、UBE双通道切口有差异),本次手术在Delta大通道辅助下精准“锁孔”通道直达病灶,避免传统手术对颈部肌肉、韧带的大范围剥离,术后疼痛轻、出血少,患者次日即可下床活动,术后恢复快;
2.精准减压,安全高效。与后路开放减压相比,镜下操作,术野放大,显露结构清晰,可清晰分辨神经、血管及病变组织,实现“毫米级”精准切除突出髓核,切除的骨性结构少,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结构,术后颈椎稳定性基本不受影响;
3.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直接解除神经根压迫根源,术后肢体麻木、放射性疼痛等症状改善立竿见影,与前路或后路固定融合相比,更好地保留了颈部活动度(非融合),避免了颈椎前路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和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等问题。
技术揭秘:Delta大通道辅内镜助下颈椎后路Key-hole技术是“针尖上的芭蕾”。手术需突破颈椎解剖复杂、操作空间狭小等技术难点。精准定位,通过术前三维CT重建规划路径,术中C臂透视实时确认手术节段;精细操作,利用微型磨钻进行椎板“锁孔”开窗,在大通道辅助下用精确的手术器械摘除压迫神经的髓核组织,全程避免牵拉脊髓;快速康复,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术后无需放置引流管,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获得指导功能锻炼,平均住院时间缩短至3—5天。
二、患者故事:颈椎病患者告别疼痛,微创技术显奇效
病例一:患者女,57岁,因颈项部疼痛伴右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入院后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C6-7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无效,右上肢放射性疼痛明显,严重时彻夜难眠,严重影响生活。西固院区骨科团队经多学科会诊后,决定采用Delta大通道辅内镜助下颈椎后路Key-hole微创技术,精准解除神经压迫。术后患者右上肢疼痛、麻木症状完全缓解,目前已康复出院,回归正常生活。
病例二:患者女,70岁,因颈肩背部疼痛伴左上肢放射性麻木10年余,加重,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C5-6左侧钩椎关节增生导致神经根管狭窄)。患者由于长期忍受颈肩背部疼痛及上肢放射性麻木的折磨,生活质量逐年下降,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基础疾病多,且早期已行腰椎手术,对于前路ACDF手术的选择,家属顾虑重重。团队经多学科会诊后,决定采用Delta大通道辅内镜助下颈椎后路Key-hole微创技术,精准解除神经压迫。术后患者颈肩背部疼痛及右上肢放射性麻木症状显著缓解,顺利出院,经复查,症状明显减轻。
病例三:患者女,50岁,因颈肩背部及左侧前胸部疼痛8年余,加重,半年入院。患者自诉行走时左侧肩背部及前胸部疼痛加重,早期误以为心脏疾病,行心脏检查均无异常,因未查到病因,痛苦长期伴随,如今症状加重,抱着理疗改善症状的期待入院治疗,保守1周无明显疗效,经影像学检查及专科查体,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C3-4椎间盘突出)。告知患者疾病起因,建议行手术治疗,患者手术意愿强烈。团队经多学科会诊后,决定采用Delta大通道辅内镜助下颈椎后路Key-hole微创技术,精准解除神经压迫。术后患者颈肩背部及前胸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顺利出院,术后症状进一步改善,特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西固院区副院长赵希云指出,颈椎后路Key-hole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很大优势,但仍需要严格筛选适应证,这种手术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天花板”,对术者解剖功底、内镜下操作能力要求极高。此类手术的开展,得益于团队多年深耕脊柱微创领域的学习和经验积累。目前Keyhole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经改进创新,如今在脊柱内镜(单、双通道)下实施keyhole技术,已经成为脊柱微创领域的尖端技术,未来将持续引进前沿技术,打造“精准化、个体化、微创化”的脊柱诊疗新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治疗服务。
(西固院区骨科供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