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成为全世界关注中医学的依据,作为一个中医的护理人员,承载了太多期许的目光,怎敢轻易辜负。
这是我和中医的故事......
中医的初印象:“黄桃罐头”我们家是东北人,每一个东北孩子小时候不舒服的时候都吃过黄桃罐头,然后姥姥会把罐头瓶子保存下来,家里人要是有头痛脑热的时候,姥姥就会用罐头瓶子给她们拔罐子,用纸一烧快速的塞到瓶子里,吸附到皮肤上,一个简易的火罐就完成了。那时候我对中医的认识还太浅,只知道叫“拔罐子”,小时候我最怕打针了,但是姥姥给我用中医的方法,我就能接受,不会闹人。
中医的初体验:直到我来了中附院,我对中医有了更新的认识,也对中医充满了期望和信心。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那年,有一次感冒,每天下午我就开始发烧,运用各种方法:吃药、打针、输液、物理降温,我仍然高烧不退,家人急的不行,最后还是我们科室的同事,给我用了中医的刺络放血治疗,我才退下烧来,简直太神奇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对中医信服和好奇,而这也让我对中医护理有了新的认识。
中医的初深入:步入工作岗位,进入医院中医科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和前辈老师们学到了很多中医知识。首先是精气学说,它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中医护理学具有重视全面护理与辨证护理的明显特点。前者主要包括精神、生活、饮食、环境等方面的护理;后者则是针对患者性别、年龄、性格、体质、病种、病程、症状、用药等不同情况的特殊护理。在现存古代中医文献中,最早较全面论述中医护理的专书,是清代钱襄撰著的《侍疾要语》。该书强调精神护理的重要性:“病人性情每与平日迥异,为人子者本以养志为先,而当病之时,尤须加意体察,务求转怒为欢,反悲为喜。所爱之人常坐床前,所喜之物恒置枕畔,忧病则须说今日精神胜于昨日,忧贫则须说今年进益好似去年,勿露愁闷之容,常瞒医药之费,诸如此类未可枚举”。为避免患者对亲人之操劳不安,不可使患者察觉亲人的辛劳,因此担任护理之亲人“勿得欠伸摩眼稍露倦态,则亲心安矣,否则转益其疾,病情转变”。为了不增加患者精神上不快,“至亲问疾,每至床前,须先吃惊其说吉祥语,或其人为病人所厌见者,须婉谢之,勿令进房”。还可用音乐为患者消除烦躁:“病时烦躁,急难解释,惟弦索之声可以悦耳,可以引睡,或令盲妇、歌女轻拨琵琶,浅度一曲,亦驱病之一助也。”对于生活与饮食护理,《侍疾要语》阐述也很周详。中医护理,辩证施护,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让我对中医的深入理解透彻,更好的运用到临床护理治疗中,运用辩证施护,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的护理方法去服务每一位病人,让患者深切感受到中医的奇效。
中医的交流与体验:记得有一位哮喘的病人,在每年夏天我们总会利用特殊的方法(把鲜生姜汁和经过名老专家研商后开具的各种药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做成圆圆的小药饼,敷在他的相应穴位上,通过渗透皮肤,直达腠理。神奇的是连续敷了两到三个疗程后,患者明显感到特定季节哮喘发病的次数减少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这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的“冬病夏治”,疗效显著!每年端午节,我院还会制作精美的小香囊,可以挂在床头和门上,避蚊虫,驱邪气。每当春天来了,各种虫子都要出来“捣乱”了,这些天然药材可以防蚊、驱虫。佩上这个‘时尚锦囊’后,虫子闻到里面散发出来的味道就会躲得远远的。”就这样,我们即向病人们宣讲了中医文化,让他们知道了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中医药历史悠久文明!而且我们科室,老年患者特别多,他们特别热爱中医,在我给他们做治疗时,他们都向我问这问那,还能说出部分穴位,让我很是敬佩和开心,即敬佩老人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又敬佩老祖宗的智慧让我们现代人受益匪浅。
在新冠疫情防治期间,在既无特效药又无疫苗的情况下,中医再次挽救了我们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之时,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医学价值。作为一名中医护理工作者,在新冠肺炎防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而我们甘肃中医药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去支援武汉时,在我们护理患者时充分运用辩证施护,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等方法,同步,我院当时制作的中药防疫香囊,中药防疫代茶饮,熬制中药防疫汤剂等,在新冠疫情抗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也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了“中医药很有效”的金字招牌。但作为新时代年轻人,不能对中医药发展故步自封,必须时刻关注、广泛吸收最新中医药医学成果,扬长避短,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在中医发展之路上走出新的篇章。在中医的道路上,我也结识了一些中医同道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使我对中医药更有兴趣,更向往,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希望我们中医人在中医护理的道路上互相鼓励,相互帮助,学习并践行中医,路虽远,行则将至,只要我们能坚持下去,一定会走得很远很远……(西院内科 原美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