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走出卫校,从卫生所-职工医院-社区,从少女-妻子-母亲,从年少-而立之年进入了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正值夏日中午时间,热火朝天的病区中医治疗室里烟雾缭绕、闷不透气,着白大衣的针灸大夫们仍然乐此不疲地穿梭其间,忘记了下班、忘记了饮水进餐,手中的银针像插秧一般的栽进患者的肌肤毛孔里。作为一名刚刚进入中医院的护士,在病区看不到吊瓶和打针,整理一堆堆乱成刺猬的针灸针、刷洗一个个烟熏火燎过甚至血串挂壁的玻璃罐,是我每天主要且重要的工作。医生们的敬业和患者们的执着,不由的让我跃跃一试体验“循经感传”的针感,为了能触摸到玄乎其神的十二经络,从此,中午的治疗室里多了一个以身试针、以穴试经的初学者。
就在工作学习一如既往之际,“腰椎间盘突出症”按下了我生活工作的停止键,腰部瞬间窜过的电流迫使我当即双膝跪地不能站立,“瘫痪”“残废”的恐惧感无限升腾,“救救-我”声嘶力竭的惨叫不比任何一个病房的患者差;“放松、吸气、“咔”、手法复位牵拉、按摩松解正骨、重灸腰背固肌”——传统中医手法治疗在骨科医生行云流水的操作下我的病症得以好转,由此也解决了自己长期因长短腿、腰肌无力、用力不当多次导致骶髂关节紊乱的躯体功能障碍问题。以症试医,我从中医治疗初学者成为了直接获益者!
就此生活工作进入了风平浪静的状态,我调入了肾病科。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引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细腻优美的文辞如丝绸般的抚过心灵,古人顺应四时养生,人与自然宇宙生生相系的广博智慧深入内心,并以此为念,将五脏养生音乐、四季枸杞茶饮、肾脏病中医食疗方、养肾护肾保健操,编辑成册拍摄成集与慢性肾脏病中医护理相结合应用于临床,力争成为中医理念的真正传播者。
忽如一夜春风来!紧接着全民中医养生的热潮席卷大街小巷,各家各派各类各型的中医养生方法如千树万树梨花开,其中“养生十六法”更是我们中医护理人拈手就来向患者推崇最为得心应手具体的方法了,“齿常叩”“津常咽”......在自己成为习惯体会其中奥妙之余,便循根溯源:
《黄帝内经》中“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叶天士《外感热病篇》云:“齿为骨之余”的含义,人的上下牙齿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经过,通过叩击上下齿,既能达到健肾固精,通调水液的效果,又能同时调和脾、胃促进后天津液的化生输布,从而极大的促进唾液的分泌,故叩齿能健肾固齿,刺激唾液分泌;“肾主水,在液为唾”,肾生唾:唾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作用,沿足少阴肾经从肾向上经肝、膈、肺、气管、直达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肾行唾:肾之精气充盛,赖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能蒸化津液,唾液才能源源不断上泽口腔,致口中和合,食饮甘味。唾液源于肾精,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叩齿咽津,则能补养肾精。“齿常叩”“津常咽”中舌抵上腭可以上承督脉之“龈交”,而下接任脉之“承浆”,使全身经脉接通,对沟通任督二脉气血的运行、有助于产生津液润喉。
明确了中医理论的支持,继而挖掘“齿常叩”“津常咽”的西医理论:叩齿即通过口腔肌群(颞肌、咀嚼肌、内外侧翼状肌、舌肌等)带动上下牙齿咬合、叩齿类似于现代的假饲试验中的咀嚼运动,刺激口腔唾液腺体的分泌;搅舌通过舌头有序转动按摩牙龈及面颊内侧黏膜刺激小唾液腺同时刺激颌下腺、舌下腺、腮腺三大唾液腺对唾液腺的分泌;同时叩齿、搅舌、鼓漱运动刺激咽部相关感受器,使迷走神经兴奋,唾液分泌增加;并且叩齿、搅舌、鼓漱运动使口腔及其周围肌肉、关节的活动增加促进唾液腺分泌。
基于“肾主骨主水、肾在液为唾”的中医理论和“齿常叩”“津常咽”的中医养生方法,结合临床慢肾衰尿毒症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口干口渴中医临床症状,进行护理干预研究,由此申报院级、部级课题3项,专利2项,拍摄慢性肾脏病中医症状保健操12项,形成肾脏病护理科普22篇。
中医临床之路,从自己最初以身试针、以穴试经的体验者—以症试医的获益者—以信为念的传播者—学以致用的践行者,这是护理人的学习之路、工作之路、生活之路、也是我的人生之路。
这条路有好奇、疑虑、感受、摸索、醒悟、坚持,还将有困惑和阻碍,但仍是继续前行的发展之路!(肾病科 周巧玲)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