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7年间,我科采用后方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陈旧性肛裂366例,均为住院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并实施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选择符合诊断第二、三期肛裂且有手术指征的患者366例,年龄20~30岁106例,男38例,女68例;年龄31~40岁186例,男72例,女114例;年龄40岁以上74例,男45例,29例。其中前位58例,后位282例,前后位皆有26例。伴有皮赘外痔192例,伴有肛乳头肥大72例,伴有内痔132例。
1.2 治疗方法 取右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部浸润麻醉或骶管麻醉。肛管松弛后,用左手食指置于肛内,摸清条索样的内括约肌及其外侧的肌间沟,与其垂直方向切开肛管后正中位皮肤约1.5㎝,右手用弯止血钳从肌间沟处进入到齿状线,用左手食指引导,暴露内括约肌,在接近肛裂处纵行切断,自肌缘至齿状线长约1.5~2.0㎝,内括约肌与之相连的组织也应彻底分离,以三指轻松纳入为准,修剪创口两侧的肌纤维及皮赘外痔、肥大的肛乳头,使创口成V字形。双手食指先前后缓慢适度扩肛,然后轻度左右扩肛,三指轻松出入为度。伴有内痔用消痔灵注射液(1:1)稀释后注射。仔细检查伤口有无活动性出血,查无出血用玉红纱条加压填塞,敷料胶布固定。给独一味胶囊3粒,口服止痛,24小时禁止大便,清淡饮食。小便不通给与热敷或导尿。术后常规用止血药、消炎药三天预防创面出血、感染。术后第二天开始,每日便后用自制剂肠风散坐浴,玉红膏换药治疗。便秘者给自制剂通便胶囊3粒,口服,每晚一次。
2 结果
2.1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肛裂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创口愈合;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创口未愈;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2.2 肛门功能评价 按照芬兰学者Hiltunen的标准。正常:肛门对大便、肠液、肠气的控制均正常;肛门部分失禁:肛门对肠液、稀便不能控制,或污染内裤;肛门完全失禁:肛门对成形大便不能控制。
2.3 疗效 本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便均通畅,均一次性手术治愈,其中54例于术后5-7天指诊肛门较紧,每次换药时手指扩肛,15d后症状消失,治愈率100%。平均愈合天数10.6天,6例出现外痔样水肿,其余肛门形态及功能均正常。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无1例复发。
[NextPage]
3 讨论
3.1 术中应注意以下4个关键问题 (1)后方内括约肌切断尺度:采用后方内括约肌切开术时,关键是要摸清内括约肌下缘及其外侧的肌间沟,只能切开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不宜过深,损伤耻骨直肠肌环可导致肛门失禁。(2)创面的大小:创面必须引流通畅,须容三指轻松出入,否则术后易引起肛管狭窄,排便困难。两侧创面平滑成V字形,切除假性瘘管、皮赘外痔,避免引起外痔样水肿。术中应仔细止血,若创面局部有明显的波动性出血,必须结扎止血(3)扩肛术的引用:肛裂患者多有肛门括约肌痉挛,所以术中必须扩肛,扩肛时要循序用力,使肛门内括约肌被缓慢拉开,切忌暴力快速扩开。男性骨盆出口窄,应前后方向扩张;女性骨盆宽,可左右方向扩张。不要术前扩肛,以免造成肛管多处裂伤。(4)肛管后部正中线血供给缺乏,弹性较少,所以后位肛裂较多[2]。前位肛裂和前后位均有的肛裂,要从后位松解,排便通畅,减少刺激,则前位及侧位的裂口自然愈合。
3.2 术后处理要点 (1)术后每日中药坐浴、换药,保持创面清洁,防止感染,同时又清热利湿,润肤生肌。若术后发现肛周出现外痔样水肿,皮肤隆起,尽早用消肿药物进行全身或局部治疗。(2)及时扩肛。术后第四、五天及时指诊检查,肛门较紧即行手指扩肛,并于以后每日换药时手指扩肛,持续三、四次即可,以免形成肛管狭窄。或者换药时用栓剂,也有扩肛作用。(3)保持大便质软通畅,每日一次。肛裂患者往往有便秘病史,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食粗纤维食品,多参加运动,每日排便一次,临厕时间短。所以要通过通便药物或饮食调理,务必保持大便质软通畅,防止排便努挣,致伤口裂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