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C)为病因未明的难治性肠道炎症病变,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可能与感染、遗传、神经精神因素、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治疗上比较困难,而保留灌肠法具有将药液直达病变部位、改善局部环境、促进局部炎症消退和病变组织修复作用,易于吸收,且避免口服药物经过肝脏和引起胃肠道反应的弊端,具有一定优势,临床应用较广泛,疗效肯定现将近年的一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⒈西药灌肠治疗:
1)葛氏用甲硝唑250ml,氟哌酸0.8g,庆大霉素16万U,氟美松10mg混匀,导尿管一并保留灌肠,每日一次,氟美松逐渐减量至2 mg ,10天为一疗程,治疗45例,治愈38例,好转7例。氟美松局部用药作用迅速,抗炎效果好;氟哌酸有广谱、高效抑菌作用;甲硝唑主要针对厌氧菌,还介入免疫系统,妨碍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附着,抑制炎细胞的移居。
2) 刘氏用0.2%甲硝唑溶液100ml加思密达10g混合,充分摇匀,用100ml注射器,接18-20号肛管,插入肛管25cm ,保留灌肠2小时以上,每晚一次,14天1疗程,治疗30例,治愈2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29例,有效率96.7%。其中甲硝唑抑制肠内厌氧菌,且有免疫抑制作用;思密达有加强肠粘膜溃疡的修复作用。
3)吴氏用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100ml温水中保留灌肠,每日2次,14天为一疗程,治疗43例,治愈30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3%。其中丹参素除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功能外,还能抑制循环中免疫复合物产生,减少对肠粘膜损害。
4)张氏用贝复济(rbFGF)10ml加温生理盐水200ml,每晚睡前及晨起时排空大便,将上药灌肠,深约15-25Cm,灌后卧床30-60分钟,治疗56例,治愈4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rbFGF是一种重组牛碱性生长因子,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作用主动促进创面愈合:I、对创伤细胞有明显趋向性,诱导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向创伤部位移动,激活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II、强烈促进新生细胞血管形成,显著增加肉芽组织的毛细血管数量和血流量,改善创面组织微循环;III、通过促进上皮细胞迅速增殖,并向创面中心覆盖,加速伤口愈合。
5)张氏采用思密达6g,硝苯地平10mg溶于150ml温生理盐水,睡前、晨起排空大便后保留灌肠,治疗139例,治愈105例,有效2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6%。其中思密达加强消化道粘膜屏障作用,促进消化道上皮再生,吸附固定各种病毒、细菌、毒素,平衡正常菌丛。硝苯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能阻止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从而抑制肠道平滑肌的收缩,缓解肠道痉挛,减轻腹痛、腹泻症状。
6)崔氏用麦滋林-S110mg,SASP1.0g,甲硝唑1.0g溶于100ml温生理盐水中,睡前半小时保留灌肠。治疗48例,总有效率97.9%。麦滋林主要成份为水溶性萸和L-谷氨酰胺,能有效保护溃疡的愈合过程。
7)燕氏用枸橼酸铋钾4g溶于150ml温盐水中加入维生素C针剂10g保留灌肠,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治疗28例,治愈23例,好转5例。
[NextPage]
2、中药灌肠治疗:
1)姜氏用白芨30g生地榆30g黄连12g苦参15g黄芪30g五倍子10g白头翁20g 水煎取药液100-150ml保留灌肠,一日两次,15天为一疗程,治疗274例,痊愈198例,好转61例,无效15例。
2)刘氏自拟疡愈汤加减:生大黄6-30g桃仁12g红花9g苦参12g黄连6g白头翁15g地榆15g白芨20g黄柏12g乌贼骨12g腹泻者生大黄用6-9g,便秘者可加至15-30g,每日一剂,煎汁250-500ml(全结肠用500ml),保留灌肠,每日一次,共治疗56例,44例1疗程治愈,12例2疗程治愈,复发率5.4%。
3)田氏用自拟解毒健脾液,处方:黄芪60g白术20g黄连10g蒲公英30g地丁20g生地榆20g秦皮20g白头翁20g连翘30g土茯苓20g败酱草30g白芨20g皂角刺15g煎两次,浓缩至200ml,30天为1疗程,治疗86例,痊愈53例,显效27例,无效6例。
4)蔡氏用白花蛇舌草30g白头翁20g白芨30g五倍子10g土茯苓20g黄柏20g作为基础方,肠黏膜出血者加云南白药半瓶;肠黏膜充血、水肿者加苍术40g;肠黏膜广泛糜烂、溃疡者白芨加至50g。浓煎300ml,取100ml,直肠滴注,每分钟40滴,10天为一疗程,间隔三天后进行下一疗程,共三疗程,治疗32例治愈11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有效率93.8%。
5)秦氏用生肌散3g加水150ml,每晚保留灌肠,20日为一疗程,经3个疗程治疗44例,治愈36例,有效8例。
6)王氏拟白头翁40g地榆20g黄连18g木香10g苦参30g白芍30g酒大黄15g黄柏12g秦皮10g炙甘草10g浓煎后,灌肠治疗101例,治愈81例,好转17例,无效3例。
7)孙氏拟蒲公英30g败酱草30g穿心莲30g黄柏25g浓煎后取汁150ml,保留灌肠治疗120例,治愈41例,好转73例,无效6例。
8)邱氏用五倍子15g黄柏15g蒲公英30g黄连15g败酱草30g白头翁30g白芨15g防风15g 煎汤浓缩至100-120ml,睡前保留灌肠,灌肠前先排空大便,尽量使药液在肠内多保留时间,15天为1疗程,治疗52例,治愈20例,显效14 例,好转17例,无效1例。
9)欧阳氏组用十大功劳50g加水300ml,水煎浓缩至100-150ml,加桂林西瓜霜喷剂0.5g、田七粉2.0g搅匀后配成药液,睡前保留灌肠,15天为一疗程,一般2疗程,治疗100例,显效76例,有效21例,无效3例。
10)我科用白头翁30g紫草20g丹皮20g椿根皮30g苦参30g黄连30g黄柏30g生蒲黄30g乌梅30g白芨30g木香20g 水煎浓缩至150ml,直肠滴注,每晚一次,治疗86例,治愈50例,好转32例,无效4例。
[NextPage]
中西药结合灌肠:
1)葛氏用0.5%甲硝唑液100ml,米雅40mg,锡类散1.2g混合灌肠,每日一次,20天为一疗程,灌肠2-3疗程,治疗52例,显效42例,有效9例,无效1例,随访1年,2例复发。
2)王氏用复方锡类散(A组:锡类散0.6g 思密达6g甲硝唑25ml,0.2%利多卡因4ml;B组:锡类散0.6g庆大霉素12万U ,0.2%利多卡因4ml加0.9%NS20ml;C组:锡类散0.6g 0.2%利多卡因4ml加0.9%NS20ml。A 、B两组各灌肠10天,早晚各1次,症状控制后用C组5天,治疗的64例中,痊愈47例,好转16例,无效1例。
3)于氏用地塞米松10mg 丁胺卡那0.4g 甲硝唑0.4g云南白药0.5g 五味子120g 防风60g二味中药加水500ml,煎至150ml,待37C 将上药加入搅拌均匀灌注,灌肠后静卧45分钟以上,每日2次,15天一疗程,治疗98例,痊愈76例,好转17例,无效5例。
4)赵氏用白芨粉5g柳氮磺胺吡啶片1.25g研细末,地塞米松注射液5mg VC注射液2g,0.9%NS60ml,药物均匀混合加温至35C,每晚睡前保留灌肠,30天一疗程,治疗45例,痊愈38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
5)商氏取仙鹤草30g加水200ml,煎至100ml,药液温热后,加思密达6g搅匀,保留灌肠,15天1疗程,治疗52例,1疗程治愈33例,2疗程治愈18例,1例无效.
6) 李氏用止血宝(陕西歧山制药厂生产)6.0g,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共溶于100ml温盐水中,取左侧卧位保留灌肠,日一次,疗程2-3周,治疗21例,痊愈11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5.7%.止血宝是一种纯中药制剂,含大蓟、小蓟、二色补血草、马桶花等多味中药。
7)周氏用自拟中药方(白术15g白芍15g黄芪30g野菊花15g黄连12g防风12g防己12g甘草10g),煎汁150ml加地塞米松10mg灌肠,10天为1疗程,治疗40例,治愈27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95%。
8)康氏将苦参30g生地榆20g白芨20g黄柏15g五倍子15g仙鹤草15g枳壳10g 加水浸泡2小时,煎3次取汁200ml待药温降至38 C加庆大霉素24万U混匀,肛内灌注100ml,保留时间不少于3小时,10天为1疗程,间隔2-3天,有效后再用药1疗程,治疗38例,痊愈10例,显效16例,好转11例,无效1例。
4、讨论
1)西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损害为主的慢性黏膜病变,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不清,故治疗方法很多,灌肠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而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药物也比较多样,主要包括:I、抗生素类:如甲硝唑、氟哌酸、庆大霉素、SASP,其中甲硝唑抑制肠内厌氧菌感染,并有免疫抑制作用,氟哌酸、庆大霉素均为广谱抗菌药,尤其对肠道阴性杆菌有良好抑制作用。SASP在肠道内经肠道细菌分解为5-ASA,其抑制由黄嘌呤氧化酶或白细胞介导的氧自由基形成,能消除炎症。II、糖皮质激素:其有非特异性抗炎和抑制免疫作用,起效快,效果好,但停药后易复发。III、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钾、思密达,有黏膜屏障作用,加速溃疡愈合。IV、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相关:近年大量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认识到,人体组织细胞的生长及修复是受多种生长因子调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存在于机体各种组织中,具有很强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作用。rbFGF是一种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它对与创伤修复的几乎所有细胞,如: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均有促进增殖和分裂作用,从而可促进上皮组织、肉芽组织、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的生长。麦滋林-S可有效保护溃疡愈合过程中的细胞活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且可防止溃疡复发,故应用于临床。
2)UC属于祖国医学“泄泻”“肠风”“大肠泻”等范畴,病因为外感六淫、饮食所伤,暑湿热毒侵入大肠,湿热与气血相搏,化为脓血、黏液所致。多辨证为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脾肾两虚、阴血亏虚四型。初发多实,以湿热内蕴为主,气滞血瘀相对较少,久病缓解期多虚,以脾肾两虚较多,阴血亏虚型较为少见。治疗多采用清热解毒、行气利湿、健脾益肾、活血生肌等方法。用药以苦寒类药物为主,如:白头翁、苦参、黄连、黄柏、败酱草、地丁、蒲公英等,用白芨、乌贼骨、五倍子、桃仁、红花、白芍、仙鹤草等活血生肌、收敛止血,黄芪、木香、甘草等健脾理气,调和肠胃。用药贵在辨证施治,不能拘泥于一方,
3)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将上两种方法相融合,中药以成药较多,如:云南白药、锡类散、止血宝等,锡类散为喉部溃疡常用药,有解毒化腐、收敛生肌作用。但总有效率与单纯应用西药或中药无较大差别。由此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因人而异,有些人改变居住地或饮用水则症状也有改善。所以,溃疡性结肠炎的灌肠治疗还需继续在临床实践中探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