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诊断标准: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锅铲样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中医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中医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3~4周左右,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手法复位困难。此时如需要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性改造,已相当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三)鉴别诊断
(1)腕部软组织扭伤:患者仅有局部疼痛肿胀,没有环形压痛和纵向叩击痛,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可通过X线片相鉴别。
(2)伸直型与屈曲型相鉴别,主要依靠病史(损伤机制)、症状、体征、X线进行鉴别诊断。
三、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一)传统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手法整复应根据骨折复位“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道理,要先使骨折断端充分分离,充分拔伸牵引,解除短缩畸形,恢复骨端长度。再行端提按压手法整复成角或侧方移位。折顶时应根据骨折端移位及成角的大小,适度灵活运用。
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是一种能动的固定方式,以夹板为主要固定材料,加之棉花、棉垫、绷带等辅助材料组成局部外固定力学系统,通过绷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夹板对伤肢的杠杆力、棉压垫对骨折端的效应力来维持骨折复位效果。固定体位要灵活掌握,以解剖复位、骨折端稳定、利于功能恢复为原则。稳定性骨折复位后骨折端不易再移位,应采用腕关节伸直位固定,有利于功能恢复。对于移位骨折,整复后维持牵引,用4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
采用非麻醉下或血肿内麻醉下徒手整复。
1、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1)整复方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取坐位,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固定患者躯干及患肢肘部,患肢前伸,前臂放中立位,术者左手反握患部近端,拇指按压骨折近端,右手虎口按压骨折远端桡侧,拇指压住骨折远端背侧,双手对抗徐徐拔伸后,虎口下压以纠正骨折端桡偏移位,再在牵引下,右拇指推压骨折远端,左拇指推顶骨折近端,右手用劲使患肢腕关节屈曲,使背侧移位纠正,再以右手食指压位骨折近端,牵引下松开左手,徐徐使患肢旋后,进行固定。
(2)固定方法:骨折复位满意后,腕部外敷消定膏(院内制剂),前臂衬棉布,然后在患肢掌、背、尺、桡侧放置可塑小夹板,夹板近端达肘横纹下二指,桡侧块达第一掌指关节,尺、掌侧块平腕横纹。夹板间均留有1cm间隙,用橡皮膏胶带螺旋粘贴固定夹板,外用中号绷带包扎固定。使腕关节掌屈15°~30°,患肢屈肘90°,掌心朝上,用三角巾悬挂于胸前。3周内每周摄片、换绷,以观察骨位,防止骨折再次移位,固定6~7周。
2、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1)整复方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取坐位,患肘伸直,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术者一手握住患肢的拇指,另一手握住其余四指,助手握住患者肘部,行对抗牵引。然后术者左手握住患肢前臂,右手食指顶住骨折近端,拇指将骨折远端向尺侧按压,以纠正桡侧移位。最后术者双手食指顶住骨折近端,双拇指将桡骨远端大力向背侧按压,以纠正掌侧移位,注意术者在完成这一整复的过程中,其右手始终保持着牵拉的力量。
(2)固定方法:骨折复位满意后,腕部外敷金黄散伤膏,前臂衬桃花纸,然后在患肢掌、背、尺、桡侧放置杉树皮夹板,夹板近端达肘横纹下二指,远端掌侧块达掌指关节,桡侧块达第一掌指关节,尺、背侧块平腕横纹,夹板间均留有1cm间隙。手掌根部及手掌中放置棉垫,用橡皮膏胶带螺旋粘贴固定夹板,外用绷带包扎固定。使腕背伸15°~30°,患肢屈肘90°,掌心朝上,用三角巾悬挂于胸前, 3周内每周摄片、换绷,以观察骨位,防止骨折再次移位,固定4~6周。
3、半脱位型桡骨远端骨折
(1)整复方法:背侧半脱位:助手握住肘部,术者握住腕部拔伸牵引后,术者一手维持牵引,一手用掌部环握患者腕部近端,用拇指将远端骨折块及脱位部向掌侧推挤复位,牵引下徐徐将腕关节掌屈,使伸肌腱紧张,防止复位的骨折片移位。掌侧半脱位:手法与背侧脱位型相反。
(2)固定方法:背侧半脱位:同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掌侧半脱位:同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固定时间均4~6周左右。
4、无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
无需手法复位,只需将前臂进行杉树皮夹板固定,患肢屈肘90°前臂旋后,掌心向上位固定。夹板制作与固定同伸直型骨折,固定时间3~4周。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塌陷大于2mm,或伴有关节面压缩塌陷无法通过手法复位者;手法整复失败或复位后稳定性极差者;陈旧性骨折伴有严重畸形,影响功能者;桡骨下端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操作方法:臂丛麻醉,手术切口视骨折的类型,可采取掌侧或背侧入路及联合入路。可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结合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取1-2根直径为2-2.5mm克氏针从桡骨远端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或拇长伸肌腱与第2指伸肌腱之间经皮进针,进针时与桡骨长轴成约400角,通过骨折线,进入近折端骨髓腔或骨皮质。经C型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复位固定满意,折弯针尾,埋入皮下,敷料加压包扎。采用有限切开、有限内固定方法治疗,术后采用夹板外固定。严重的粉碎骨折也可采用手法整复结合外固定支架、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
(三)药物治疗
1、外治:外敷膏剂、散剂、水剂等,也可采用熏、洗、灸等方法。早期可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制剂,如消定膏(院内制剂)等;中、晚期宜用温经通络、化瘀止痛、续筋接骨之剂,也可采用中药汤剂熏洗局部,以舒筋通络,如用川芎行气洗剂、海桐皮汤、舒筋活络洗剂、四肢损伤洗方等。有严重张力性水泡和使用伤膏后过敏者应避免使用。
2、内服:根据骨折三期辨证施治。
(1)骨折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治疗。
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车前草20g、大黄6g(后下)、甘草 6g。
(2)骨折中期:和营、活血、舒筋、续骨治疗。
可选用归芎养骨合剂加减:当归12g、川芎9g、生地12g、香附6g、川断12g、花粉9g、牛膝9g、甘草5g、毛姜5g、枳壳9g、木瓜6g、透骨草6g、桂枝6g、土元9g、地龙9g。
和营止痛汤等加减。
(3)骨折后期:调气血、强壮筋骨、补益肝肾治疗。
可选用熟地壮骨合剂加减:当归12g、川芎9g、白芍9g、生地12g、党参12g、白术9g、川断12g、牛膝9g、甘草5g、木瓜6g、龙骨12g、牡蛎12g、茯苓20g。
八珍汤、补肾壮筋汤等加减。
(四)康复治疗
1、功能锻炼:
(1)骨折早期治疗
方法:在复位固定后当天或手术处理后次日,老人应该开始做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张收缩练习,防止肌腱粘连和肌萎缩。患肢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包括肩部悬挂位摆动练习和肘关节主动屈伸练习。2―3天后做手部关节主动运动,手指屈伸,并逐渐增加运动幅度及用力程度。如果没有石膏固定,可做肘关节屈伸活动,角度由小到大,加大活动范围。
(2)骨折中期治疗
方法:①继续坚持手指抓握锻炼及手指的灵活性锻炼。②前臂旋转功能练习,内旋40度,外旋30度左右,逐渐加大,同时行肘关节伸屈活动。
(3)骨折后期治疗
以关节松动术为主,每日1~2次。
①桡腕关节松动
(a)牵拉与挤压,患者坐位,肢体放松,屈肘前臂旋前置于桌面,术者面对患者,一手固定其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腕关节的近排腕骨处,作纵向牵拉,挤压桡腕关节。
(b)前后位滑动,患者前臂中立位,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手握住近排腕骨部位,轻牵引,分别向掌背侧滑动近排腕骨。
(c)桡尺侧方向滑动,患者前臂旋前位,术者一手固定桡骨远端另一手握住近排腕骨处,轻牵引下,分别向桡尺侧滑动桡腕关节。
(d)旋前,旋后位滑动,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一手握近排腕骨处,分别将腕关节做旋前、旋后运动。
②桡尺关节松动
(a)患者前臂旋后位,术者双手握住患者尺骨远端,拇指在掌侧,其余4指在背侧,术者尺侧手固定,桡侧拇指将桡骨折端向背侧推动。
(b)患者前臂旋前位,术者拇指在背侧,其余4指在掌侧,桡侧手固定,尺侧拇指将尺骨向掌侧推动。
③腕间关节松动
前后位滑动,患者前臂中立位,一手握近端,一手握远端,往返推动。做上述运动后,嘱患者向各方向活动腕关节,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
2、其他疗法
可辅以局部红外线、中波离子导入、通烙宝(外伤散)、消瘀通络熏条、及骨折治疗仪理疗,促进深部淤血吸收,使局部肿胀早日消退,为日后关节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并大大减少日后关节的残留隐痛。
(五)并发症的防治
1.压迫性溃疡 多由于夹板位置移动未及时调整、使用扎带过紧、或者加压垫放置位置不正确造成。骨折早期肿胀未达到顶峰,骨突处压迫不明显,肿胀加剧时骨突处压迫明显,要求衬垫质地柔软、吸水、散热,厚度适中,过厚影响固定,过薄压迫骨突部,尤其对皮肤已有挫伤、青紫、血供不好时,更应注意。
2.腕管综合征 主要是由于骨折复位不良、正中神经受压引起;皮肤压迫性溃疡,主要是骨折端手法复位后,折端出血进一步增加,加剧了局部软组织的肿胀,且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夹板内容量限制,未给予及时松解,而局部皮肤及骨突处出现压疮,一般经过及时更换敷料,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会出现严重后遗症。
3.腕关节僵硬 患者惧怕疼痛,骨折固定后很少锻炼手指,腕关节及整个患肢肩关节及肘关节。为防止关节僵硬,早期可配合清除水肿、活血化瘀的中西药物使用加以预防。后期配合理疗并不断练习患肢可逐渐恢复。
4.骨质疏松 骨折后不仅局部需要锻炼,更应加强全身锻炼,使气血运行,消散局部瘀血,消肿定痛,促进骨折愈合和骨骼坚硬。
5、创伤性关节炎:各种原因造成复位不良或复位后再移位未能及时纠正,可导致桡骨短缩3.0mm以上,桡骨远端关节面不平整有1.0mm以上台阶,后期常常出现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6、 Sudeck骨萎缩: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急性创伤后骨萎缩,其特点是肿痛、皮肤萎缩、骨的普遍疏松、脱钙,手部活动受限,可达数月之久,常常是骨折后患者未能积极主动活动所致。应加强早期功能锻炼。
(六)护理
1、骨折早期护理
(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顾虑多,对预后缺乏信心,对治疗反应消极,护理应重点从心理上解除顾虑,与患者建立融洽友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生活护理:给予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给予易消化食物。
(3)外固定后护理:置患肢于治疗体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冬天应注意患肢末节的保暖,并观察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环。
(4)做好手术护理:采用手术者充分做好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对老年骨折患者甚为重要,因多数老年患者并存内科疾病,主要为心血管疾病、脑神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泌尿系疾病、消化道疾病等。因此要详细了解病情,听其主诉时应向家属询问清楚。患者反应迟钝对病伤不敏感易掩盖临床症状,检查时应详细全面了解其是否存在合并症或内科疾病,针对其合并症,术前及早给予对应处理。术后注意观察切口的渗出、感染情况,渗出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指导患者及时恢复功能锻炼。具体锻炼方法应根据患者全身健康情况、伤情及手术内固定稳定性而区别制定。术后预防肺炎、心脑血管意外及切口感染等常见并发症,并精心护理。
2、骨折中期护理
(1)吃饭、穿衣等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损伤。
(2)将前臂取相应治疗体位,三角巾悬挂于胸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夹板固定者应及时调整布带的松紧度,上下移动范围以1厘米为宜。
(3)定期门诊复查,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去除外固定。
(4)观察伤肢疼痛及肿胀情况,发现局部出现异常疼痛及肿胀及时来院检查。
(5)加强营养,防治内科并发症。
3、骨折后期护理
(1)吃饭、穿衣等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损伤。
(2)坚持功能锻炼,预防肩--手并发症。
(3)观察伤肢疼痛及肿胀情况,发现局部出现异常疼痛及肿胀及时来院检查。
(4)平时注意营养,多晒太阳,逐渐日常生活自理。
(5)定期门诊复查,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去除内固定。
(七)饮食疗法
1、骨折早期
由于骨折部位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需注意活血化瘀,行气消散。患者骨折部位疼痛,食欲及胃肠功能均有所降低,因此饮食应以清淡开胃、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制作以清蒸炖熬为主,避免煎炸炒烩的酸辣、燥热、油腻之食品。尤不可过早施以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瘀血积滞,难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食疗方:三七10克,当归10克,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每日1次,连续7~10天。
2、骨折中期
此时患者从生理上及精神上对骨折后的境况有所适应,骨折所引起的疼痛也已缓解,瘀血肿胀大部分消失,食欲及胃肠功能均有所恢复。饮食上应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鱼类、蛋类以及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适当多吃一些青椒、西红柿、苋菜、青菜、包菜、萝卜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食疗方:当归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新鲜猪排或牛排骨250克,炖煮1小时以上,汤肉共进,连用两周。
3、骨折后期
受伤6周以后,骨折部瘀肿基本吸收,已经开始有骨痂生长,此为骨折后期。治疗宜补,通过补益肝肾、气血,以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络,使骨折部的邻近关节能自由灵活运动,恢复往日的功能。饮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谱可再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炖水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杜仲骨碎补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食疗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苡米50克。将骨碎补与续断先煎去渣,再入余2味煮粥进食。每日1次,7天为1疗程。每1疗程间隔3-5天,可用3-4个疗程。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1、整复时机:桡骨远端骨折确诊后应立即处理,以解除骨折畸形对周围软组织的压迫,使血循环通畅,肿胀消退。如果受伤时间过长,骨折端的血肿很快机化,将会加重整复难度,甚至无法整复。
优化措施:尽可能早时间内骨折复位。
2、麻醉止痛:血肿内麻醉由于具有止痛效果差、无法使肌肉松驰和增加感染机会等不容忽视的弊端,加之骨折后腕部皮肤的免疫力将因瘀血肿胀而大大减退,如消毒不严格或皮肤有破损,血管内麻醉时针头刺入将会引发感染,形成化脓性病灶或引发骨髓炎,实在得不偿失。
优化措施:骨折整复时不用麻醉或选用臂丛麻醉效果更好。
3、手法复位:桡骨远端骨折整复时应力争一次整复成功。如反复整复,则会使骨折端变得圆钝而增加不稳定性,难以固定,同时,反复整复会增加周围软组织的创伤,增加骨折不愈合危险。
优化措施:复位手法必须掌握“子求母”原则,将拔伸、旋转、折顶、回旋、端提、捺正、分骨、屈伸和纵压9种基本手法灵活运用,才能有效地纠正各种移位,但要避免骨折断端伤及桡动脉和正中神经。
五、常用疗效评定标准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们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进行评定。
治愈: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局部无明显畸形,无疼痛肿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在15°以内。
好转:骨折对位欠佳,局部轻度疼痛,轻度畸形,腕背伸、掌屈及前臂旋转受限在45°以内。
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压痛、叩击痛存在,功能障碍。
(二)评价方法
一般根据治疗前后X线表现,及骨折愈合后与健侧腕关节进行疼痛、畸形、活动(腕关节各个方向、前臂旋转)、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照评价。
(三)评定标准
1、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估标准:
优:腕关节无疼痛,活动不受限,功能无损伤影响,握力与对侧相同,掌屈或背伸减少<15°;
良:腕关节偶然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感,功能及握力接近正常,掌屈或背伸减少15°~30°;
可:腕关节经常疼痛,工作时活动轻度受限,功能及握力减弱,掌屈或背伸减少30°~50°;
差:腕关节持续疼痛,工作能力减弱,正常劳动受限,功能及握力明显减弱,掌屈或背伸减少>50°。
2、Gartland和Werley评分标准
残余畸形(0-3分)
尺骨茎突突出 1
掌倾畸形 2
桡偏畸形 2或3
主观评价(0-6分)
优:无疼痛、残疾、或运动受限 0
良:偶尔疼痛,运动轻微受限,无残疾 2
可:偶尔疼痛,运动有些受限,感到腕关节无力,如果注意,并无特殊不便,活动轻微受限 4
差:疼痛,活动受限,残疾,活动明显受限 6
客观评价(0-5分)
背伸缺陷(<45°) 5
尺偏缺陷(<15°) 3
旋后缺陷(<50°) 2
掌屈缺陷(<30°) 1
桡偏缺陷(<15°) 1
环形运动缺陷 1
下尺桡关节疼痛 1
握力是对侧的60%或以下 1
旋前缺陷 2
并发症(0-5分)
关节炎改变
轻微 1
轻微,伴有疼痛 3
中度 2
中度,伴有疼痛 4
严重 3
严重,伴有疼痛 5
神经并发症(正中神经) 1或3
小夹板固定导致的手指功能差 1或2
最终结果
优 0~2
良 3~8
可 9~20
差 ≥21
※客观评价依据的正常活动度为:背伸45°,掌屈30°,桡偏15°,尺偏15°,旋前与旋后各50°。
(四)质量控制标准及控制指标
1、出入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例数/该病种总例数*100%)>95%
2、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例数/该病种总例数*100%)=0
3、同病种一周内再住院率(=同一病种一周内再入院例数/该病种总例数*100%)<5%
4、平均住院日(天)(=该病种住院总日数/该病种总例数)≤20天
5、平均住院费用(万元)≤0.60万元
6、药品费用(%)=该病种药费合计数/该病种总例数≤50%
7、检查费用(%)(=该病种检查费用合计数/该病种总例数)
8、治愈率=治愈例数/该病种总例数*100%
9、好转率=好转例数/该病种总例数*100%
10、未愈率=未愈例数/该病种总例数*100%
11、死亡率=死亡例数/该病种总例数*100%
(治愈、好转率应大于90%)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