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医案
患者胡某,男,66岁,2023年4月1日就诊
主诉:间断性胸痛、胸闷、气短、乏力5年,加重3月
现病史:患者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胸闷、气短、乏力,在天水市中医院住院治疗,好转出院。近3月以来,上诉症状加重。为进一步治疗,遂就诊于高谁科;纳可,眠一般,梦多,眠浅,大便秘结,小便正常。曾在天水市中医院诊断为:1.冠心病;2.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
BP:147/91mmHg; HR:80次/min
中医诊断:眩晕
西医诊断:1.心脏综合征;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3.便秘;4.高血压。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 麸炒白芍20g 川芎12g
姜半夏10g 郁金12g 醋香附12g
龙骨(先煎)30g 牡蛎(先煎)30g 炒麦芽30g
仙茅12g 黄芩10g 麸炒枳实12g
牡丹皮12g 炒桃仁12g 陈皮20g
18付,水煎服
2023年4月19日
患者诉服药后浮肿、胸闷、气短减轻,现仍有头晕、胸闷,偶有胸痛、间断性乏力、气短、眠一般,梦多,纳可,二便调,余无不安。
BP:127/85 mmHg;HR:69次/min
中药守上方,水煎服
2023年5月30日
患者诉服药后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症状明显好转,浮肿消退,现仍头晕、耳鸣,偶有心悸、心慌。纳可,眠可,大便干结,小便正常。
BP:150/80mmHg; HR:70次/min
中药守上方,水煎服
2023年7月11日
患者诉心前区疼痛,伴胸闷、气短、脐周绞痛,偶有心悸、心慌、头晕、记忆力减退,纳眠可,大便秘结,服药始下,小便可。
BP:116/73 mmHg;HR:71次/min
中药守上方,水煎服
2023年11月12日
患者诉自测血压范围在112-140/53-76mmHg波动,患者诉间断性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头晕耳鸣、多汗、乏力、心悸心慌,劳累后面浮肢肿,纳眠可,大便干结,2日一行,小便正常。
BP:131/81 mmHg;HR:76次/min。
按语:眩晕病因较多,古人分析有:一、风眩:始见《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二、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亦认为:“无痰不作眩”。三、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四、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等亦同意此说。此人为眩晕气滞血瘀证,当以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解郁,疏理肝气,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再加减以行气活血之药以行气活血,龙骨、牡蛎重镇安神;炒麦芽,仙茅补心安神,如此,疾病以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