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2007年《实用中医肾病学》(戴京璋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制定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
诊断要点:
(1)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情迁延,临床表现可轻可重,或时轻时重。随着病情发展,肾功能逐渐减退,后期可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等情况。
(2)尿检查异常,常有长期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常<3.5 g/24 h,血尿(相差显微镜多见多形态改变的红细胞),可有管型尿,不同程度的水肿、高血压等表现。
(3)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表现。
(4)排除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后,方可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二)证候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的指导思想是“本虚为纲,标实为目”,“以本为主,标本结合”。
1.本证
(1)肺肾气虚证:面色少华,面浮肢肿,倦怠乏力,易感冒,自汗,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尿频数清长或夜尿多。舌淡红,苔白,脉弱。
(2)脾肾气虚证:腰脊酸痛,疲倦乏力,面浮肢肿,纳少或腹胀,少气懒言,尿频或夜尿多,大便溏。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脉细。
(3)气阴两虚证:面色少华或面色晦暗,倦怠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午后潮热,下肢浮肿。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4)肝肾阴虚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咽干舌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性功能低下或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脾肾阳虚证: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尿少浮肿,甚则出现胸腹水,神疲乏力,腹胀纳差,大便稀溏,性功能低下或月经失调。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标证
凡具备下列任何1项者,即可确定。
(1)湿热:全身中度以上水肿或胸腹水;皮肤疖肿、疮疡,咽红肿痛、扁桃体肿大;脘闷纳呆,口干不思饮;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腰困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2)血瘀:面色黧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呈刺痛;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升高;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升高;咽部暗红反复发作。
(3)湿浊:口干咽燥或肿痛;脘闷纳呆、恶心呕吐;面浮肢肿或身重困倦或精神萎靡;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小便涩痛、尿浊、尿黄;舌淡或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沉滑数或脉濡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本证
(1)肺肾气虚
治法:补益肺肾。
推荐方药: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水半夏等。
(2)脾肾气虚证
治法:益气健脾、固肾摄精。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甘草、菟丝子、山萸肉、怀牛膝、桑螵蛸等。
(3)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党参、黄芪、生地、丹皮、山萸肉、茯苓、泽泻、大枣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等。
(5)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健脾,通阳利水。
推荐方药:偏脾阳虚者,用实脾饮加减。制附片、干姜、茯苓、白术、大腹皮、川朴、广木香、木瓜、甘草、白蔻仁等;偏肾阳虚者,用真武汤合五皮饮。制附片、干姜、茯苓、白术、白芍、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牛膝等。
2.标证
(1)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水。
推荐方药:三仁汤加减。淡竹叶、川朴、滑石、通草、法半夏、白蔻仁、苡仁、杏仁、白茅根等
(2)血瘀停滞证
治法:活血利水。
推荐方药:当归芍药散加减。当归、川芎、赤芍、茯苓、泽泻、白术、怀牛膝等。
(3)湿浊内蕴证
治法:健脾化湿泄浊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小半夏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苡仁、砂仁、甘草、半夏、生姜、酒军等。
活血化瘀中药(丹参、三七、益母草、泽兰、莪术等)贯彻治疗始终。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1.蛋白尿的治疗:蛭龙通络胶囊(刘宝厚教授方:水蛭等)。
2.血尿的治疗:活血止血胶囊(刘宝厚教授方:三七等)。
3.补肾排毒胶囊:适用于湿浊内蕴证。
4.清热健肾胶囊:适用于湿热蕴结证。
5.益气健肾胶囊: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6.补阳健肾胶囊:适用于脾肾阳虚或阴阳两虚证。
(三)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1.丹参粉、红花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血塞通或银杏达莫注射液:适用于瘀血证。
2.黄芪注射液:适用于气虚证。
3.参麦注射液: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四)其他疗法
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明显者,可配合大黄灌肠以通腑泄浊。灌肠方可用生大黄30g、蒲公英30g、牡蛎30g煎至2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2次或口服生大黄粉3g,装入胶囊中,每日1~2次。
(五)内科基础治疗:优质低蛋白饮食,对症降压、利尿、抗凝及酌情选用免疫抑制剂等。
(六)护理调摄
1.饮食护理: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
2.生活护理:避免受冷、受湿、过度疲劳,以免诱发慢性肾炎的发生;预防感染,以免肾炎病情恶化;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害作用的药物;恢复期要预防病情反复,防止外感。
3.运动调理:除非病情严重,一般可以适当活动,以免体力减弱,抵抗力减退。
4.情志调理:在中医七情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进行心理情志治疗。
三、疗效评价
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制定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制定
(一)疗效评价标准:
1.完全缓解:症状及阳性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及尿红细胞持续转阴,尿蛋白定量<0.2g/24h,肾功能恢复或保持正常,持续3个月以上。
2.基本缓解:症状及阳性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及尿红细胞较治疗前减少≥50%,肾功能恢复或保持正常,或SCr较基础值无变化或升高<50%,持续3个月以上。
3.有效: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好转,尿蛋白及(或)红细胞较治疗前减少≥25%,肾功能改善持续3个月以上,SCr较基础值升高<100%。
4.无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二)疗效评价:
慢性肾炎治疗后症状消失、尿常规正常时要注意巩固疗效,补肾固本,稍佐少量活血化瘀药物,以促进肾脏病损的修复。若无效者,应及时纠正可逆因素,如外感、血压等。如病情恶化者,应注意中药补脾肾活血泄浊法的应用,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慢性肾炎临床病机复杂,症状多样,变化多端,辩证难,故应仔细分析,在辨证时因抓住其邪实正虚的本质,其虚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以肾为中心,由气阴两虚向阴阳两虚的转化,但其虚实夹杂在不同时期各有偏重,病情进展期以实证为主,慢性缓解期以虚证为主,故治疗上在急性进展期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扶正为辅;在病情缓解期,则以扶正为主,清利为辅,对病变长期稳定,肾功能正常,临床湿热、瘀血症状不明显者,应补肾固摄以减少尿蛋白和血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