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优德app下载名中医工作室

赵继荣主任医师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2023-05-28 点击数: 字号:

临床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定义】

由于颈部日常活动频繁,因而中年以后,颈部常发生劳损,包括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间盘变性等。当此类劳损性改变影响到颈部神经根、脊髓或颈部主要血管时,即可发生肢体麻木、疼痛、头晕耳鸣等症状,临床上统称为颈椎病。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患者。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病史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或颈椎退行性变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

2.症状和体征

(1)呈慢性发病,多数患者渐渐感到一侧肩、臂、手的疼痛,麻木,头痛,头晕,颈部僵硬,甚至握力减弱、肌肉萎缩,也可出现下肢无力或二便失常。

(2)颈肩或上肢功能活动受限,病变棘突及患侧肩胛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扪及条索状硬结。

(3)部分可有头痛头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颈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并可有恶心、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症。步态不稳,甚至猝倒,猝倒后更因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

3.特殊检查  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霍纳征阳性。

4.辅助检查  X线摄颈椎的正、侧、斜位片可以了解病理变化情况,CT、MRI可定性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一疼痛学分册》关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颈型颈椎病:①颈部、肩部及枕部疼痛,头颈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制。②颈肌紧张,有压痛点,头颅活动受限。③X线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动力摄片后可显示椎间关节不稳与松动,由于肌痉挛头偏歪,侧位X线片上出现椎体后缘一部分重影,小关节也呈部分重影。

(2)神经根型颈椎病:①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其范围与受累椎节相一致。颈肩部、颈后部酸痛,并沿神经根分布区向下放射到前臂和手指,有时皮肤有过敏,抚摸有触电感,神经根支配区域有麻木及明显感觉减退。②脊神经根牵拉试验多为阳性,痛点注射疗法对上肢放射痛无显效。③X线正位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侧位片生理前弧消失或变直,椎间隙变窄,骨刺形成,伸屈动力片示颈椎不稳。

(3)脊髓型颈椎病:①自觉颈部无不适,但手动作笨拙,细小动作失灵,协调性差。胸部可有束带感。②步态不稳,易跌倒,不能跨越障碍物。③上下肢肌键反射亢进,张力升高,Hoffmann征阳性,可出现踩阵挛和骸阵挛,重症时Babinski征可能呈阳性。早期感觉障碍较轻,重症时可出现不规则痛觉减退。感觉丧失或减退区呈片状或条状。④X线正位片显示构椎关节增生。侧位片生理前弧消失或变直,椎间隙变窄,骨刺形成。伸屈动力片示颈椎不稳。⑤MRI检查示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严重者脊髓可变细,或呈念珠状。磁共振还可显示椎间盘突出,受压节段脊髓可有信号改变。

(4)椎动脉型颈椎病:①颈性眩晕(即椎一基底动脉缺血征)和碎倒史,且能除外眼源性及耳源性眩晕。②个别患者出现自主神经症状。③旋颈诱发试验阳性。④X线片显示椎节不稳及钩椎关节增生。⑤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血液检测可协助定位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①颈肩背酸胀痛、心前区痛(左腋下痛),疼痛呈钝痛、胀痛或刺痛,胸闷、气短,症状劳累加重及颈椎病症状。②心电图、长程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无明显心脏器质性病变。③按冠心病、心绞痛常规治疗无效或症状缓解不明显。④颈椎X线片、CT或MRI检查提示有典型颈椎病临床影像学

改变。

【鉴别诊断】

1.局部型颈椎病应与落枕及肩周炎鉴别

(1)落枕:压痛点位于肌肉(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压痛较明显,而颈椎病压痛点多位于 棘突及关节囊部;落枕在颈背部可触及条索样肌肉隆起,压痛明显,颈椎病只有轻度肌紧张。行颈椎牵引时,落枕者疼痛不减,有的甚至加重,落枕对封闭治疗较敏感。

(2)肩周炎:明显的肩关节活动障碍,疼痛点位于肩关节周围,做痛点封闭有效;且X线片无颈椎病患者样生理前曲变直、增生等改变。

2.神经根型颈椎病应与颈肋综合征、颈背肌筋膜炎及肩周炎相鉴别

(1)颈肋综合征:第7颈椎横突过长或有颈肋的机械压迫,前斜角肌痉挛压迫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而产生神经血管症状。有如下特点:①有血管症状,手指发凉、发紫或苍白,高举患肢时症状减轻;②患肩下沉,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阿得森试验阳性;③X线片一示第7颈椎横突过长或横突外端有游离小肋骨。

(2)颈背肌筋膜炎:颈部有广泛性疼痛,但无明显放射痛,无腱反射异常,X线片多未见异常,且对抗炎药物有效。

(3)肩周炎:多发于50岁左右年龄段,疼痛多位于肩关节部,上肢放射痛不明显,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腱短头、喙突附着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部,颈部无明显压痛,颈椎X线片未见异常。

3.脊髓型颈椎病应与原发性侧索硬化症及颈椎后纵韧带钙化症相鉴别

(1)原发性侧索硬化症:进行性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无感觉障碍,腰穿奎氏试验通畅。

(2)颈椎后纵韧带钙化症:后纵韧带钙化吏椎管前后径狭窄严重时才会出现脊髓症状,X线片可明确显示患椎后方有密度增高的条索状或结节状阴影。

4.椎动脉型难症应与梅尼埃病、脑动脉硬化及眼源性眩晕相鉴别

(1)梅尼埃病:突然发作,有四周景物或自身在摇晃的错觉,易受刺激如光线、情绪波动而眩晕加重;眩晕发作多有规律性,伴有水平眼球震颤,缓解后可毫无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前庭功能试验不正常。

(2)脑动脉硬化:大脑皮质功能减退症状如头晕、记忆力减退与颈椎活动无关,多伴有血压及血脂异常。

(3)眼源性眩晕:可有明显屈光不正,眼睛闭上后可缓解。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应与雷诺病及神经官能症相鉴别

(1)雷诺病:多发于青年女性,呈阵发性、对称性、间歇性指端发白、发绀等,情绪波动及寒冷可诱发,入夏缓解,周围脉搏正常。

(2)神经官能症:女性多见,症状变化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主诉多而客观体征少,颈椎X线片多无异常。

【证候分类】

1.中医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型:颈、肩、臂疼痛,麻木,肌肉萎缩无力,颈项学生酸痛,僵硬不能活动,恶寒畏风,随气候变化而减轻或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等。

(2)气滞血瘀型:颈肩背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兼见肢体麻木,甚或肌肉萎缩无力舌质暗,苔薄白,脉弦。

(3)痰湿阻滞型:眩晕昏厥,头重如裹,肢体麻木不仁,纳呆泛呕,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走路欠稳,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肌肉萎缩。舌红少津,苔少或薄黄,脉弦细或沉。

(5)气血两虚型:头晕目眩,倦怠乏力,面色?白,心悸气短,颈项疼痛,喜揉喜按,四肢麻木,肌力减退或肌肉萎缩。舌质淡,苔少或薄白,脉细弱无力。

2.病理分型

(1)颈型:枕项部疼痛,活动受限,颈肌僵硬,头颈限制在一定位置,颈部两侧压痛明显,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

(2)神经根型:颈肩疼痛,枕部及后颈部酸痛,向上肢放射,疼痛轻者为胀痛,重者如针刺刀割,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减退,颈肌紧张,有明显压痛点,牵臂及压头试验阳性。X线片示病变椎间隙狭窄或增生,椎间孔变小,MRI可见椎体后有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3)脊髓型:多发生于40~60岁,颈肩不一定疼痛,可稍感不适,手部细小动作失灵,步态不稳,可出现病理反射,重者出现行走困难,二便失禁或尿潴留。X线片示病变椎间隙狭窄,椎体增生,MRI示椎管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

(4)椎动脉型: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偶有面部及眼部症状,头颅放置引起眩晕或出现猝倒。X线片斜位片示钩椎关节横向增生,椎动脉造影显示扭曲或狭窄。

(5)交感神经型: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X线片示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6)混合型:以上2种或2种以上原因引起者。

(7)食管受压型:为颈椎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钡餐透视可见食管狭窄或梗阻,X线片要显示椎体前侧有突出物。

(8)后纵韧带钙化:压迫脊髓,引起脊髓压迫症状。X线片示后纵韧带骨化,可呈分节、连续、局部或混合多型,CT可以确认。

【治疗】

1.手法治疗:

①适应证:颈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

②操作方法:采用赵继荣教授陇中脊柱调衡手法。

a.预备手法:包括揉捻法、滚法,在颈部两侧肌肉、颈根及肩部行揉捻、滚动手法,力量均匀深透,目的在于松解痉挛僵硬的肌群,以舒筋活络,宜通气血。  

b.治疗手法(陇中脊柱调衡手法):是治疗颈椎病的重点手法。

陇中脊柱调衡手法:患者正坐,术者站在患者身后。以右侧为例,用右肘窝放在患者颌下,左手托住枕部,轻提并做颈部旋转运动2~3次,然后上提,牵引颈部,并使其屈曲10°,牵引的同时将患者头颈各旋至有固定感时,右肘部再稍加用力右旋颈部,此时即可听到弹响声,做完右侧后,以同样手法向左侧旋转复位1次。本手法应用时应稳准柔和,不可粗暴,旋转适度,不可过大。坐位定点旋转牵引整复 患者坐于椅子上,先用拇指指腹与其余四指指腹相对夹住颈部肌肉做内收提起、放松,交替、连续、柔和的进行颈部肌肉的放松准备约 2 min。然后嘱患者头略向前屈,医者前臂屈曲,前臂与上臂形成勾状,医者前胸紧贴患者头后部,手、前臂与胸将患者头部抱住并托起,医者另一手拇指抵住错位颈椎棘突的外缘,托头之肘部将头向前外方旋转至最大限度,再微超限度旋转并向上牵提颈部的同时,抵住棘突的拇指从外向内用力顶推棘突,这时常可听见“咯噔”声,说明旋转错位的关节被推动,有复位成功的可能。最后将头部复正,治疗结束。该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2.牵引治疗:①适应证: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②操作方法:常用枕颌带坐式或卧式牵引,牵引重量2~5kg,每次牵引20~30分钟,每日1~2次,10~15天为1个疗程。牵引时应采用角度牵引,水平牵引时最大应力位置靠近颈椎上段,随着牵引角度增大,最大应力亦逐渐下移。当牵引角度超过35°时,最大应力红在C7~T1处。如病变在C5/6、C6/7时,如颈椎曲度变化不大于应选择25°~30°角;若颈椎曲度稍直,应选择10°~15°角;若颈椎曲度消失,应选择5°~10°角。提出了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牵引力作用的部位。

3. 中药治疗:

3.1①风寒湿痹型:宜祛风散寒,舒经通络,方用蠲痹汤加减。②气滞血瘀型:活血化瘀,舒经通络,方用化瘀通痹汤加味。③痰湿阻络型:宜燥湿化痰,理气通络,方用指迷茯苓丸加味。④肝肾不足型:宜益精补肾,滋阴息风,常用左归丸加味。⑤气血亏虚型:宜益气养血,通络行痹,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3.2自拟方

自拟颈痛1号方:

葛根 30 g 羌活 10 g 茯苓 15 g 白 术 10 g

党参 15 g黄芪 15 g 当归 30 g 白芷 10 g

细辛 10 g 川芎 15 g 白芍 20 g 延胡索 15 g

甘草 10 g

方中重用葛根解肌舒筋; 羌活、白芷、细辛祛风散寒除湿; 党参、黄芪、茯苓、 白术补气;当归、白芍、川芎、延胡索补血活血。全方共奏补气养血,舒经通络之功。该方主要用于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上述两型颈椎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项及上肢 痹痛、麻木,多因久劳伤气耗血,风寒湿邪趁虚入侵,致颈项、 上肢经络痹阻,气滞血瘀。应用自拟颈痛1号方重在补气养血,扶助正气,并加入祛风散寒除湿之品,祛邪外出。气血足则正气胜,邪气得解则经脉畅通,疼痛,麻木诸症可除。

自拟颈眩 2号方

葛根 30 g,茯苓 15 g,白术 10 g,桂 枝 10 g,

党参 15 g,黄芪 15 g,当归 30 g,白芷 10 g,

细辛 10 g, 藁本 10 g,川芎10 g,半夏10 g,

钩藤15 g,三七粉 3 g。

方中重用葛根解肌舒筋,桂枝、藁本、白芷、细辛温经散寒除 湿; 党参、黄芪、茯苓、白术补气; 当归、白芍、川芎、三七补血 活血; 半夏化痰定眩; 钩藤定风止眩,全方共奏补气养血,通 络定眩之功。该方主要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赵师认为椎 动脉型颈椎病临床主症为眩晕,其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足,风 寒湿邪痹阻经脉,致气滞血瘀,痰湿瘀血阻于经络,致脑络供 血不足,髓海失养,出现眩晕。其治法应补气养血,化瘀通络,祛湿定眩。自拟颈眩2号方补养气血治本,以化瘀 祛痰定风治标,兼以温经散寒除湿,舒经通络为辅。该方主要用于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多见于老年人,其肝肾渐衰,筋骨懈惰,督脉受损; 或偶见于 青年人先天肝肾不足,骨髓不充,发育不良,较早出现椎间盘 退变,并常合并颈椎管发育性狭窄,因而出现四肢萎弱无力和或麻木。应用自拟通督汤补益肝肾,培补本元,则督脉得 充,骨髓得养,筋骨得以强壮,诸症得以康复。  

4.封闭治疗:①适应证:常用于颈椎病的急性发作、疼痛较重者。②操作方法:用2%普鲁卡因2~4ml加醋酸泼尼松龙2ml混合,选C5、C6、C7棘突旁空隙处或压痛点局部封闭,左右各一针,每针1~2次,1周1次,4次为1个疗程。对于交感型颈椎病可以进行颈部星状神经节封闭。

5.小针刀治疗:①适应证:适用于颈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②操作方法:在颈部治疗点选颈椎棘突旁及横突周围压痛点或痛性结节;枕部治疗点选双侧头夹肌枕骨附着处;肩胛部治疗点选肩胛骨内上角肩胛提肌止点及冈下肌压痛点。治疗时常规消毒皮肤,针刀先刺入表皮,刺入后缓慢进针到肌层,待有明显酸胀感伴有针刀收紧感时开始剥离。先纵剥后横剥,遇有硬结先切割剥离再纵剥横剥。如有电击感或烧灼感时,应及时调整深度及方向,防止损伤神经。如有剧痛不能剥离,多为刺中血管,应改变方向后寻找针感。在治疗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防止晕针。松解要充分,一般感觉有松动感才出针。针刀刺激大,每次选宜过多,一般2~4点为宜。出针后迅速用无菌纱布压迫严防出血。

6.其他方法:针灸、中药药物透入、TDP、醋疗等方法对颈椎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7. 颈托固定:①适应证:颈托固定适用于一般重型颈椎病,或手法、手术后恢复期病例;适用于手术后防止颈椎植骨片脱出或病情严重需要较长时间固定者。②操作方法:常规采用颈托固定。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  原有各型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好转  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无效  症状无改善。

【治疗难点】

1. 颈椎牵引常作为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首选疗法。但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较明显者和有明显颈椎节段性不稳者不宜采用。

2. 颈椎病推拿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系因颈项长期劳累,气血失和,加上外感风寒、阻滞经络所致,推拿治疗可以调和气血,桂风散寒,疏筋通络,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推拿适用于除了严重颈脊髓受压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颈椎病。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传统不主张进行推拿治疗,认为有可能加重脊髓损害,但国内已有安全有效的牵引和推拿治疗的报道,因此,轻型脊髓型颈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疗,只是手法宜温和,免除旋扳手法。

3. 颈椎病的运动疗法主要是做医疗体操练习,颈椎病医疗体操的目的与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消除淤血水肿,同时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从而减轻症状;(2)增强颈部肌肉,增强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反复发作。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

4. 椎间孔阻滞(硬膜外腔阻滞)和椎旁交感神经阻滞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反复单次阻滞或置管连续注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单次阻滞每周两次,5次为一疗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药一次,每5次为一疗程。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间孔、颈部痛点阻滞)。常于第一次阻滞治疗后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维持长久的疗效,故须反复施术以巩固效果,至少须连续治疗2~4个疗程。

【解决措施】

颈椎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脊柱的退行性疾病,随着我国脊柱外科的发展,这一疾病的认 识逐渐深入,但仍存在漏诊误诊的情况,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累及周围的组织和结构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就可以诊断颈椎病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每一个人随年龄增长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颈椎的先天或者发育异常有关,更可能的原因在于颈椎的运动。评价颈椎 的退行性改变主要通过影像学手段,其技术不断进步, X光平片可以观察到椎间隙变窄,骨赘形成,椎间不稳定等退行性改变的表现; CT可以观察到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 MRI 除了可以观察到上述表现外,可以更早地观察到椎间盘内水分丢失所带来的信号改变。退行性改 变累及周围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可以通过影像学手段加以证实;临床表现需要医生仔细询问病史、严格进行体格检查来确定。这些资料收集完成后,就需要医生分析颈椎的退行性改变与临床表现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只有当肯定了这种联系之后,才能明确颈椎病的诊断。而真正的难点也正在于建立这种联系,而临床诊断中发生的将其它疾病误诊为颈椎病的情况也主要是由于医生错误地将二者联系起来。下面总结临床上常见的误诊情况。

1.将颈部症状归因于颈椎病

“颈部有病就是颈椎病”,这是多数患者对颈椎病的理解,在不少的专业医师中也有这 种认识。如果颈部的症状不是由于退行性改变影响了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引起 的时,就不能诊断颈椎病。所以正确理解颈椎病的定义非常关键。颈部的多数症状应该归因 于颈项劳损、颈肌筋膜炎、棘上韧带炎、骨性关节炎,少见的情况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类风 湿性关节炎、椎间盘炎,比较严重的情况包括结核、化脓性感染、肿瘤。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只表现为颈痛和颈部的其它症状。主要见于 C2-4 水平的神经根受累 。疼痛部位确定,按相应皮节分布,神经根刺激试验可能阳性。

2.将颈椎退行性改变诊断为颈椎病

影像学检查一旦发现颈椎的退行性改变,有的放射科医生就诊断为颈椎病,扩大了颈椎 病的范围。多数颈椎退行性改变没有任何症状,显然不能诊断为颈椎病。一部分人表现为颈 部的症状,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外,多数为骨性关节炎或感应痛,也不能诊断 颈椎病。只有那些退变和神经症状完全符合的情况才能作出颈椎病的诊断。

3.其它原因导致的神经损害与颈椎病混淆

(1)脑血管病误诊为颈椎病:颈椎病的高发年龄为 50-60 岁,在该年龄段脑血管病也 非常常见。二者常发生混淆,由于脑血管病的认识比较普及,因此,将颈椎病误诊为脑血管 病的情况远比反过来的情况多见。临床表现中是否有颅神经的损害是鉴别诊断中的关键。脑 部和脊髓的影象学检查非常重要。骨科和神经科医生的会诊是必要的。二者合并存在的可能 性存在。

(2)外周神经卡压误诊为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腕管综合症。这些 疾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常发生混淆。后二者除了临床表现可以帮助鉴别外,神经电生理检查 有非常大的帮助。胸廓出口综合症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颈椎的影象学检查来鉴别。由于胸廓 出口综合症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如果对其缺乏认识,就不容易诊断出来。

(3)颈椎的其它外压性疾病误诊为颈椎病:肿瘤、结核、化脓性感染。后两种疾病诊 断比较容易。脊柱骨与关节的肿瘤也比较容易与颈椎病鉴别,容易发生混淆的是椎管内的肿 瘤。由于退变是常见的情况,椎管内的肿瘤使椎管内容积增加,容易使医生误认为退变造成 脊髓的受压,如果普通 MRI 不能清晰看到肿瘤的边界,可能造成误诊。重要的鉴别依据是临 床表现和增强 MRI 检查。

(4)颈椎以外的脊柱病变致神经损害误诊为颈椎病:椎管内韧带骨化、椎间盘突出、 脊柱其它部位的肿瘤、化脓性感染。典型的脊髓型颈椎病四肢均出现功能障碍,但很多情况 下只有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特别在脊髓病早期,这与感觉和运动传导束在脊髓内的 排列顺序有关,此时容易与胸椎管狭窄症混淆。有时颈椎病也可以出现间歇性跛行(脊髓源 性间歇性跛行),容易与腰椎管狭窄症混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常常合并其它部位的椎管内 韧带骨化,其中最常见的是胸椎黄韧带骨化。所以临床上的神经定位至关重要,当有任何疑 问时,必须详细了解相关部位的情况。

(5)脊髓内外病变误诊为颈椎病:颈胸脊髓空洞症临床表现与颈椎病可能发生混淆, 临床上痛温觉分离是前者的特点。 MRI 是鉴别诊断的关键。必须注意,清晰度差的 MRI 有可能 导致漏诊。当发现某段脊髓存在脊髓空洞时,对全脊髓的了解是必须的。脊髓栓系综合症是 一种先天性疾病,主要出现腰骶神经损害, MRI 是重要的鉴别诊断辅助手段。当出现低位脊 髓、椎管内脂肪瘤时,可以诊断。

(6)神经退行性改变误诊为颈椎病:运动神经元病、感觉神经元病、多发硬化。运动 神经元病无感觉功能障碍,但也存在无感觉异常的颈椎病,此时就需要仔细鉴别诊断。如果 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颅神经损害的表现,患者有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肉跳而无二便功能障 碍,应考虑运动神经元病。感觉神经元病和多发硬化均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来鉴别。上述疾病当未累及颅神经,而退行性改变导致的脊髓或神经根压迫存在时,鉴别诊 断比较困难。

(7)全身疾病累及脊髓或脊神经误诊为颈椎病:糖尿病、大细胞贫血、酒精中毒、副 肿瘤综合征,这些疾病均可导致神经损害,当发现这些情况时,试验性治疗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4.多种疾病合并存在只诊断了颈椎病,或诊断了其它疾病而漏诊了颈椎病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有时也是很困难的问题,医生要确定多种因素对疾病影响的程度,才 能确定治疗的先后顺序和治疗总体策略。

5.头晕、椎动脉狭窄归因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6.与交感型颈椎病混淆

前庭功能障碍、更年期综合症、心因性因素、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病。

7.两种情况的鉴别诊断相当困难

需要综合临床表现、椎动脉检查、神经封闭、相关科室检查后进行分析。

总之,颈椎病的诊断是相当复杂的,在诊断中既不能犯扩大化的错误,也应警惕漏诊。 关键是在临床思维中既要准确理解颈椎病的定义,又要有丰富的相关疾病的知识;既要准确 采集病史和客观体征,又要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检查手段;既要充分利用自己经验进行逻辑判断,又要虚心请教相关科室帮助鉴别诊断。只有当颈椎的退行性改变与临床表现完全对应时,确立颈椎病的诊断才能尽可能地少犯错误。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