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荣主任医师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定义】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桡骨远侧端3cm范围内的松质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发生的骨折之一,好发于中年及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中的桡骨远端骨折诊断标准:
1.病史: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主要症状及体征:伤后腕部出现疼痛,肿胀,压痛明显,腕部活动功能障碍;有移位者可见畸形,触之可有骨擦感。
3.X线摄片检查可见: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或掌侧移位,骨折端成角,桡骨压缩嵌插短缩,或可见骨折块移位合并桡腕关节半脱位。
【西医诊断标准】
1.病史 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 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涉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锅铲样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叩击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 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攻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证候分类】
1.中医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中医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3~4周左右,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手法复位困难。此时如需要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性改造,已相当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3.AO分型
AO分型:将桡骨下端骨折分为关节外(A)、部分关节内(B)和完全关节内(C)骨折三个类型。每型分为三组,即1、2、3.每组根据骨折程度分为三个亚组。
1.A型(关节外)骨折
A1:关节外骨折,尺骨骨折,桡骨完整。
1尺骨茎突骨折;
2简单干骺端骨折;
3干骺端粉碎骨折。
A2:关节外骨折,桡骨骨折,简单或嵌插。
1无任何旋转;
2伴有背侧旋转;
3伴有掌侧旋转。
A3关节外骨折,桡骨骨折,粉碎。
1嵌插伴轴向短缩;
2楔形;
3复杂。
2.B型(部分关节内)骨折
B1:部分关节内骨折,桡骨,矢状面。
1外侧简单;
2外侧粉碎;
3内侧。
B2:部分关节内骨折,桡骨,背侧缘。
1简单;
2外侧矢状面骨折;
3伴腕骨向背侧脱位。
B3:部分关节内骨折,桡骨,掌侧缘。
1简单,伴一小骨块;
2简单,伴一大骨块;
3粉碎。
3.C型(完全关节内)骨折
C1:完全关节内骨折,桡骨,关节骨折简单,干骺端骨折简单。
1.后内关节骨折线;
2.矢状面关节骨折线;
3.前关节面骨折线。
C2:完全关节内骨折,桡骨,关节骨折简单,干骺端骨折粉碎。
1.矢状面关节骨折线;
2.前关节面骨折线;
3.骨折线延至骨干部分。
C3:完全关节内骨折,桡骨,粉碎。
1.简单,干骺端;
2.粉碎,干骺端;
3.骨折线延至骨干部分。
【治疗】
1.传统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手法整复应根据骨折复位“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道理,要先使骨折断端充分分离,充分拔伸牵引,解除短缩畸形,恢复骨端长度。再行端提按压手法整复成角或侧方移位。折顶时应根据骨折端移位及成角的大小,适度灵活运用。
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是一种能动的固定方式,以夹板为主要固定材料,加之棉花、棉垫、绷带等辅助材料组成局部外固定力学系统,通过绷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夹板对伤肢的杠杆力、棉压垫对骨折端的效应力来维持骨折复位效果。固定体位要灵活掌握,以解剖复位、骨折端稳定、利于功能恢复为原则。稳定性骨折复位后骨折端不易再移位,应采用腕关节伸直位固定,有利于功能恢复。对于移位骨折,整复后维持牵引,用4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
复位与固定方法一(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法)
采用非麻醉下或血肿内麻醉下徒手整复。
(1)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整复方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取坐位,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固定患者躯干及患肢肘部,患肢前伸,前臂放中立位,术者左手反握患部近端,拇指按压骨折近端,右手虎口按压骨折远端桡侧,拇指压住骨折远端背侧,双手对抗徐徐拔伸后,虎口下压以纠正骨折端桡偏移位,再在牵引下,右拇指推压骨折远端,左拇指推顶骨折近端,右手用劲使患肢腕关节屈曲,使背侧移位纠正,再以右手食指压位骨折近端,牵引下松开左手,徐徐使患肢旋后,进行固定。
固定方法:骨折复位满意后,腕部外敷金黄散伤膏(本院自制制剂),前臂衬桃花纸,然后在患肢掌、背、尺、桡侧放置杉树皮夹板,夹板近端达肘横纹下二指,桡侧块达第一掌指关节,尺、掌侧块平腕横纹。夹板间均留有1cm间隙,用橡皮膏胶带螺旋粘贴固定夹板,外用中号绷带包扎固定。使腕关节掌屈150~300,患肢屈肘900,掌心朝上,用三角巾悬挂于胸前。3周内每周摄片、换绷,以观察骨位,防止骨折再次移位,固定6~7周。
(2)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整复方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取坐位,患肘伸直,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术者一手握住患肢的拇指,另一手握住其余四指,助手握住患者肘部,行对抗牵引。然后术者左手握住患肢前臂,右手食指顶住骨折近端,拇指将骨折远端向尺侧按压,以纠正桡侧移位。最后术者双手食指顶住骨折近端,双拇指将桡骨远端大力向背侧按压,以纠正掌侧移位,注意术者在完成这一整复的过程中,其右手始终保持着牵拉的力量。
固定方法:骨折复位满意后,腕部外敷金黄散伤膏,前臂衬桃花纸,然后在患肢掌、背、尺、桡侧放置杉树皮夹板,夹板近端达肘横纹下二指,远端掌侧块达掌指关节,桡侧块达第一掌指关节,尺、背侧块平腕横纹,夹板间均留有1cm间隙。手掌根部及手掌中放置棉垫,用橡皮膏胶带螺旋粘贴固定夹板,外用绷带包扎固定。使腕背伸150~300,患肢屈肘900,掌心朝上,用三角巾悬挂于胸前, 3周内每周摄片、换绷,以观察骨位,防止骨折再次移位,固定4~6周。
(3)半脱位型桡骨远端骨折
整复方法:背侧半脱位:助手握住肘部,术者握住腕部拔伸牵引后,术者一手维持牵引,一手用掌部环握患者腕部近端,用拇指将远端骨折块及脱位部向掌侧推挤复位,牵引下徐徐将腕关节掌屈,使伸肌腱紧张,防止复位的骨折片移位。掌侧半脱位:手法与背侧脱位型相反。
固定方法:背侧半脱位:同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掌侧半脱位:同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固定时间均4~6周左右。
(4)无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
无需手法复位,只需将前臂进行杉树皮夹板固定,患肢屈肘900前臂旋后,掌心向上位固定。夹板制作与固定同伸直型骨折,固定时间3~4周。
复位与固定方法二(塑性弹力夹板外固定法)
(1)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整复方法:牵抖复位法,此法适用于骨折线未进入关节,骨折端完整的青壮年患者。在局部血肿内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患者坐位或平卧位,患肢外展,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患肢前臂上段,术者两手紧握手掌,两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端背侧。两手其余手指置于腕掌侧,扣紧大、小鱼际,先顺畸形拔伸牵引2~3分钟,待重叠移位完全矫正后,将前臂远段旋前,在维持牵引力情况下,顺桡骨纵轴方向骤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掌屈,骨折即可复位。一次复位成功率高,易达到解剖复位,能满意地恢复掌倾角及尺偏角,对患者再损伤小。
固定方法:待骨折复位后,塑性弹力磁性夹板固定,掌侧选用聚脂塑胶夹板一块,背侧板选用尼龙板一块,结构独特,呈联体圆弧形设计,向桡侧突出对桡骨远端进行环形包括,周围为弹力固定带,形状不规则。腕关节于背伸位,前臂旋中位。操作过程中注意以下技术要点:①塑性弹力中立位夹板的桡背侧环包板远端应放置在桡骨茎突下。②环包弹力固定带以骨折线为中心进行固定。③固定后不影响掌指关节活动。
(2)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整复方法:在局部血肿内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然后将患肢置于屈肘前臂旋前位,一助手紧握患肢肘臂,另一助手握持患手,对抗拔伸牵引2~3分钟,矫正骨折的嵌插或重叠移位。然后,术者用两手拇指由掌侧将骨折远端向背侧推挤,同时,用食、中、无名三指将骨折近端由背侧向掌侧按压,与此同时,嘱牵引手部的助手缓缓将腕关节背伸尺偏,骨折即可复位。对粉碎性骨折在上述手法完成后,术者一手指同时捏住复位的断端,助手做背伸腕使粉碎的桡骨远端关节面塑形,恢复其平滑。
固定方法:应在骨折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置1平垫,桡侧夹板和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掌屈活动,尺侧夹板和背侧夹板不超过关节,以保持骨折对位。
(3)半脱位型桡骨远端骨折
整复方法:背侧缘劈裂骨折:患者取坐位,前臂中立位,助手握住前臂上段,术者两手紧握患腕,将患腕前后扣紧,与助手对抗拔伸牵引,并将腕部轻度掌屈,然后两手向中轴线相对挤压,在腕背之手用拇指推按背侧缘骨折块,使之复位。掌侧缘劈裂型骨折整复方法相反。
固定方法:背侧缘劈裂骨折,在骨折远端的掌侧和背侧各放置1平垫,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腕背伸活动,并将腕关节固定于轻度掌屈位。最后将前臂置中立位,屈肘90°,悬吊于胸前。掌侧缘劈裂骨折,固定方法则相反。
方法三(小夹板外固定法)
采用“宋氏传统正骨手法”整复,整复后小夹板旋前尺偏位固定3~4周。整复前了解移位方向及决定采用手法,采用局麻或臂丛麻醉。
(1)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整复方法:
①牵抖复位法:适用于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或骨折断端向掌成角,但骨折非累及关节,不是粉碎者。患者坐位或卧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上臂,术者两手紧握手腕,双拇指放在骨折远端背侧,触摸准确继续牵引,待重迭基本矫正后,稍旋后猛力牵抖,同时掌屈尺偏,骨折得到复位。
②提按复位法:适用于老年患者,骨折累及关节,粉碎骨折病人。患者平卧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拇指及其他四指,一助手握上臂对抗牵引,待嵌插骨折矫正后,术者先矫正旋转移位及侧方移位,然后双拇指挤按骨折远端背侧,其他手指置近端掌侧向上端提,骨折即可复位。
固定方法:用四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各放一平垫,然后用四块夹板固定,上端达前臂中、上1/3处,背侧板下达掌指关节处,宽度侧根据患肢形状塑形:在前臂处为1/3周径宽,在腕部则为自桡骨茎突至尺骨茎突,约为腕周径的1/2,在手掌背处为第一掌骨至第五掌骨,掌侧板下达远侧腕横纹,为前臂及腕部周径的1/3。
(2)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屈曲型骨折牵引方法相似,复位方向相反。固定时则在远端掌侧和近端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
注意事项:
①整复前,术者与助手均要手摸伤处,阅读正侧位X线片,全面了解骨折移位、成角、粉碎骨块的位置、断端嵌插短缩及下尺桡关节有无分离等情况,做到手摸心会,法从手出,制定整复计划,做到手法整复时动作协调一致。麻醉效果要好,有利于骨折整复和减轻病人痛苦,特别是前臂肌肉发达者更要如此。
②牵引的力量要柔和持久,用力由小到大,嵌插重叠纠正后再施以其他手法,否则易造成掌侧嵌插、复位不成功、骨片进一步碎裂致骨折端不稳定,在折顶时牵引力量要适当减小。
③整复粉碎骨折时牵引力量要柔和,利用软组织铰链的原理使骨折碎片在间接拉力下逐渐回复原位。再使用扣挤手法使骨折片间进一步复位,接触紧密。复位后轻轻摇摆腕关节,可以使粉碎的关节面光滑平整。顺骨舒筋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利于骨折端稳定和功能康复,体现筋骨并重的原则。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塌陷大于2mm,或伴有关节面压缩塌陷无法通过手法复位者;手法整复失败或复位后稳定性极差者;陈旧性骨折伴有严重畸形,影响功能者;桡骨下端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操作方法:臂丛麻醉,手术切口视骨折的类型,可采取掌侧或背侧入路及联合入路。可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结合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取1-2根直径为2-2.5mm克氏针从桡骨远端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或拇长伸肌腱与第2指伸肌腱之间经皮进针,进针时与桡骨长轴成约400角,通过骨折线,进入近折端骨髓腔或骨皮质。经C型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复位固定满意,折弯针尾,埋入皮下,敷料加压包扎。采用有限切开、有限内固定方法治疗,术后采用夹板外固定。严重的粉碎骨折也可采用手法整复结合外固定支架、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
3.药物治疗
(1)外治:外敷膏剂、散剂、水剂等,也可采用熏、洗、灸等方法。早期可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制剂,如金黄散、桅黄止痛散,三七散、活血接骨膏等;中、晚期宜用温经通络、化瘀止痛、续筋接骨之剂,如百草伤膏等。也可采用中药汤剂熏洗局部,以舒筋通络,如用川芎行气洗剂、海桐皮汤、舒筋活络洗剂、四肢损伤洗方等。有严重张力性水泡和使用伤膏后过敏者应避免使用。
(2)内服:根据骨折三期辨证施治。
①骨折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治疗。
可选用姜枝治血汤加减:片姜黄8g、桑枝10g、桃仁10g、红花5g、归尾10g、赤芍12g、泽兰10g、川芎8g、元胡10g、骨碎补10g、川续断10g、地必虫8g。
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车前草20g、大黄6g(后下)、甘草 6g。
红桃消肿合剂加减:当归12g、川芎9g、生地12g、香附9g、牛膝9g、甘草6g、元胡12g、桃仁9g、木瓜6g、枳壳9g、连翘9g、二花12g、桂枝6g、乳香9g、没药9g、川断12g、红花12g。
筋骨痛宁胶囊:由大黄、土鳖虫、乳香、没药、当归、红花、川芎、连翘、栀子、冰片等组成。用于骨折前期疼痛、肿胀,每次4-6粒,一日三次口服
②骨折中期:和营、活血、舒筋、续骨治疗。
可选用归芎养骨合剂加减:当归12g、川芎9g、生地12g、香附6g、川断12g、花粉9g、牛膝9g、甘草5g、毛姜5g、枳壳9g、木瓜6g、透骨草6g、桂枝6g、土元9g、地龙9g。
填髓胶囊:由骨碎补、土鳖虫、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丹参、三七、血竭、地龙等十四味中药组成。每次5粒,一日三次口服。
和营止痛汤等加减。
③骨折后期:调气血、强壮筋骨、补益肝肾治疗。
可选用熟地壮骨合剂加减:当归12g、川芎9g、白芍9g、生地12g、党参12g、白术9g、川断12g、牛膝9g、甘草5g、木瓜6g、龙骨12g、牡蛎12g、茯苓20g。
熟地强筋合剂加减:熟地12g、山药30g、牛膝12g、川断12g、泽泻9g、黄芪12g、甘草6g、芋肉9g、丹皮9g、五加皮9g、木瓜9g、地龙9g、茯苓20g。
八珍汤、补肾壮筋汤等加减。
4.康复治疗
(1)功能锻炼:
①骨折早期治疗
方法:在复位固定后当天或手术处理后次日,老人应该开始做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张收缩练习,防止肌腱粘连和肌萎缩。患肢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包括肩部悬挂位摆动练习和肘关节主动屈伸练习。2―3天后做手部关节主动运动,手指屈伸,并逐渐增加运动幅度及用力程度。如果没有石膏固定,可做肘关节屈伸活动,角度由小到大,加大活动范围。
②骨折中期治疗
方法:①继续坚持手指抓握锻炼及手指的灵活性锻炼。②前臂旋转功能练习,内旋40度,外旋30度左右,逐渐加大,同时行肘关节伸屈活动。
③骨折后期治疗
以关节松动术为主,每日1~2次。
桡腕关节松动
(a)牵拉与挤压,患者坐位,肢体放松,屈肘前臂旋前置于桌面,术 者面对患者,一手固定其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腕关节的近排腕骨处,作纵向牵拉,挤压桡腕关节。
(b)前后位滑动,患者前臂中立位,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手握住近排腕骨部位,轻牵引,分别向掌背侧滑动近排腕骨。
(c)桡尺侧方向滑动,患者前臂旋前位,术者一手固定桡骨远端另一手握住近排腕骨处,轻牵引下,分别向桡尺侧滑动桡腕关节。
(d)旋前,旋后位滑动,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一手握近排腕骨处,分别将腕关节做旋前、旋后运动。
桡尺关节松动
(a)患者前臂旋后位,术者双手握住患者尺骨远端,拇指在掌侧,其余4指在背侧,术者尺侧手固定,桡侧拇指将桡骨折端向背侧推动。
(b)患者前臂旋前位,术者拇指在背侧,其余4指在掌侧,桡侧手固定,尺侧拇指将尺骨向掌侧推动。
腕间关节松动
前后位滑动,患者前臂中立位,一手握近端,一手握远端,往返推动。做上述运动后,嘱患者向各方向活动腕关节,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
④作业疗法
有目的地进行职业训练,目的是增强肌力、耐力、整体协调能力,比如持笔写字、定钉操作,计算机键盘操作,握拳运动。
桡骨远端发生骨折后,尤其是粉碎型骨折后,很可能引起日后的功能障碍,若未及时康复治疗还会有肩、肘、指和掌指关节,及前臂的活动障碍。因此要及时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应鼓励患者积极进行指间关节、指掌关节屈伸锻炼及肩肘关节活动。当骨折基本愈合,即进入恢复期康复训练。可以开始进行腕关节屈、伸主动练习,腕关节屈曲抗阻练习。而后,每隔3―4天即增加前臂和腕关节的练习强度和难度。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中,忌用暴力强扳,以免引起新的损伤。在恢复期,患者还应增加一些手部应用性活动训练,如搭积木、编织等。
(2)其他疗法
可辅以局部红外线、中波离子导入、通烙宝(外伤散)、消瘀通络熏条、及骨折治疗仪理疗,促进深部淤血吸收,使局部肿胀早日消退,为日后关节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并大大减少日后关节的残留隐痛。
5.并发症的防治
(1)压迫性溃疡 多由于夹板位置移动未及时调整、使用扎带过紧、或者加压垫放置位置不正确造成。骨折早期肿胀未达到顶峰,骨突处压迫不明显,肿胀加剧时骨突处压迫明显,要求衬垫质地柔软、吸水、散热,厚度适中,过厚影响固定,过薄压迫骨突部,尤其对皮肤已有挫伤、青紫、血供不好时,更应注意。
(2)腕管综合征 主要是由于骨折复位不良、正中神经受压引起;皮肤压迫性溃疡,主要是骨折端手法复位后,折端出血进一步增加,加剧了局部软组织的肿胀,且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夹板内容量限制,未给予及时松解,而局部皮肤及骨突处出现压疮,一般经过及时更换敷料,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会出现严重后遗症。
(3)腕关节僵硬 患者惧怕疼痛,骨折固定后很少锻炼手指,腕关节及整个患肢肩关节及肘关节。为防止关节僵硬,早期可配合清除水肿、活血化瘀的中西药物使用加以预防。后期配合理疗并不断练习患肢可逐渐恢复。
(4)骨质疏松 骨折后不仅局部需要锻炼,更应加强全身锻炼,使气血运行,消散局部瘀血,消肿定痛,促进骨折愈合和骨骼坚硬。
(5)创伤性关节炎:各种原因造成复位不良或复位后再移位未能及时纠正,可导致桡骨短缩3.0mm以上,桡骨远端关节面不平整有1.0mm以上台阶,后期常常出现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6)Sudeck骨萎缩: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急性创伤后骨萎缩,其特点是肿痛、皮肤萎缩、骨的普遍疏松、脱钙,手部活动受限,可达数月之久,常常是骨折后患者未能积极主动活动所致。应加强早期功能锻炼。
【疗效评定标准】
按修正Green和O’Brien的评定方法.
1.疼痛(25分) ①无疼痛:25分;②偶感轻微疼痛:20分;③可耐受的中度疼痛:15分;④剧烈疼痛或无法忍受:0分。
2.功能状况(25分) ①恢复正常工作:25分;②从业受限:20分;③失业,但有一定劳动能力:15分;④因疼痛而失去劳动能力:0分。
3.活动范围(25分)
⑴达正常活动范围的百分比评定:①达100%:25分;②达75%~99%:15分;③达50%~74%:10分;④达25%~49%:5分;⑤达0%~24%:0分。
⑵腕关节屈伸弧度评定:①屈伸大于等于120°:25分;②91°~119°:15分;③61°~90°:10分;④31°~60°:5分;⑤小于30°:0分。
4.握力(25分) ①达正常握力的百分比:达100%:25分;②达75%~99%:15分;③达50%~74%:10分;④达25%~49%:5分;⑤达0%~24%:0分。
结果:
优 90~100分。
良 80~89分。
可 65~79分。
差 65分以下。
【治疗难点】
1.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目标应该是:良好的复位,尽可能恢复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避免进一步的软组织损伤及提供临时稳定的固定直至骨折愈合。
2.已经有大量研究发现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后残留的畸形与腕关节及前臂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过去普遍认为复位情况与功能无关,而近年来认为骨折愈合后残留的畸形与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明确,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功能障碍与折愈合后残留的畸形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3.CooneyⅣ型骨折是关节内的粉碎骨折,关节面破坏严重,集分离、嵌插、压缩、旋转、脱位等多种改变在一起,所以仅依靠手法复位很难纠正这一系列桡骨远端结构改变。有些骨折即便手法复位后,也由于没有可靠的骨性支撑,在肌肉的牵拉作用下而发生再移位。桡骨远端背侧压缩,干骺端皮质粉碎,韧带损伤等不稳定因素是骨折复位后再移位的主要原因。
【解决措施】
1.对桡骨远端CooneyⅣ型骨折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临床固定时间较长,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差,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而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和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术后功能恢复较好,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低,Dienst评分优良率达到85%以上,Lidstrom复位效果分级3、4级共为4例,临床疗效确切,是针对桡骨远端CooneyⅣ型骨折治疗较为可靠的方法。
2.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酌情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或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如患者为开放性骨折者、周围皮肤等软组织条件较差者、有血管神经损伤需进行修复者、肿胀较为明显不适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者、患者年龄较大不能耐受手术者,合并有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均可选择行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方法,其余的患者则可选择行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尽可能将骨折进行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减少后期关节功能障碍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同时可根据患者关节面损伤的程度适当进行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植骨,促进骨折的愈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