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敏于行。 重庆市江津区探出一条新路,探索建立了 “1+3” 医保管理模式, 既遏制了医保费用过快增长,保证了医保基金当年收支有结余,还促成医保部门和医院形成共生共融的良好关系。
陈旗是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副院长。作为江津区医保总额预付决策协调小组成员, 他全程参与了医保总额预付指标的分配过程。
这个协调小组由江津区政府办、 财政、 卫生、 人社等部门和11家医疗机构代表组成, 其中医疗机构代表由全区医疗机构推荐产生, 来自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和乡镇医院。 总额预付指标分配的决策权完全属于11家医疗机构, 政府部门只是组织者和见证者。
“这保证了分配指标的公平、 公正, 我们医院都知道江津区医保总额指标的蛋糕有多大。”陈旗说, “这改变了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各定点医院背靠背谈判或者行政分配的方式, 所有医疗机构代表在参与指标分配时都很积极主动。”
作为核心点,如何划分蛋糕关乎整个机制运行的成败。 江津区采取了“基数+因素” 的分配原则。 基数即上年社保局全年实际拨付各医疗机构的医保统筹金额, 因素即医疗机构违规处罚金额和新增设备、 科室及诊疗项目应增加额,在基数上进行适当调整。
基数的调整机制科学合理, 根据上年度医疗机构费用审核扣款及服务监督违规处罚金额占本医疗机构上年统筹基金总额的比值计算。 比值高于全区扣款平均水平的,每高平均值1个百分点,总额基数下降1%; 每低于平均值1个百分点,总额基数上浮1%。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