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健康有保障
“我是今年6月生的孩子,头胎。”在预产期前一天夜里,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范女士感到强烈腹痛,丈夫赶紧送她到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进入病房后,采用无痛分娩技术,范女士顺利产下一名男婴,几乎没有痛感。
“听我婆婆讲,她第一胎分娩时是在家里找村医接生的。当时,她疼得把床沿都抓破了,产后还出现大出血,留下了后遗症。”范女士说,如今在医院生产,有专业医生、助产士和护士团队的全程呵护,还有无痛分娩等先进医疗技术,真是太幸福了!
70年来,我国妇幼健康水平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妇幼健康事业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1‰。
大力普及产前检查。全面推行妊娠风险分级管理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实现孕产妇风险管理防线前移。全国产前检查率稳步提高,2018年达到96.6%。同时,全面推广住院分娩,全国住院分娩率升至99%以上。
改善产妇就医体验。2018年全国共有助产机构2.6万家,助产士18万人,产科医师近21万人。积极推广自然分娩、分娩镇痛,今年全国913家医院将开展无痛分娩试点。预计到2020年,试点医院无痛分娩率达到40%以上。
落实婴幼儿健康管理。为1岁以内儿童提供4次免费健康检查,为2岁和3岁儿童每年提供2次免费健康检查,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1次免费健康检查。全国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稳步增高。
加强城乡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建设。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80家,妇产医院807家,儿童医院129家,从业人员近64万人,年门诊量4.0亿人次,年住院1379万人次,床位33.8万张,各类医疗机构中妇产科和儿科床位数持续增加,妇幼健康服务体系迎来了跨越式发展。
基本医保全覆盖
家住广东省韶关市的李阿姨患高血压10多年了,因为在当地参加了新农合,平时看病能够报销一半。几年前,她来到北京随子女居住,前年在大医院做了一次心脏微创手术,花了3.5万元,报销了2万元,实时报销,非常便捷。李阿姨感慨道:“有医保真好!”
70年来,中国人经历了从自费看病到全民医保的重大变化。1966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乐园乡杜家村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当时,村民每人每年交1元合作医疗费,每次看病只交5分钱挂号费,吃药就不用再交钱。村民全部参加了合作医疗,两年试点下来还有结余。很快,合作医疗制度在各地农村得到推广。200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6月底,新农合覆盖全国,一项覆盖8亿农村居民的制度建立,农民看病从此告别全自费。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并先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两江试点”。2007年,我国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后来,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医保。目前,我国基本医保制度覆盖了13.4亿人,成为全世界覆盖人群最多、规模庞大的全民医保体系。
从2009年起,中央财政连续多年增加人均财政补助经费,用于补助城乡居民医保筹资。目前,基本医保平均报销比例达到60%,个人自付费用仅占28.7%。基本医保衔接各类人群的特殊保险,大病人群有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贫困人口、低保户等困难人群有医疗救助制度等。
越来越多好药纳入报销范围。2018年,17种抗癌药通过谈判降价后纳入医保;2019年8月,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公布,绝大部分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等进入目录;2018年12月,国家在11个城市试点药品集中采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好药才有资格竞标,中标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2%。
异地报销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自2017年1月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启动以来,直接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越来越多,受益人数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7月底,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超过2万家,达到21598家,国家平台备案人数450万,200多万人次从中受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